作者:刘军红
10月23日,安倍以自民党总裁身份领军众院大选,三选三胜,创下自民党60年建党史上首个范例。而自2012年12月以来,执政联盟连续三次赢得超过2/3议席,确保了“修宪动议”的法定席数,也堪称和平宪法实施以来绝无仅有。此次胜选,扫平了内外执政障碍,为安倍赢得四年时间,如不出意外,到2019年11月,安倍累计任期即可超过日本宪政史上最长的桂太郎,成为名副其实的创纪录者。这虽是意料之中,但其未来或仍在预测之外。今后,安倍政治走向何方,内外政策如何运作,尤其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三强之一,日本经济将如何运营,必将对亚太地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轮选举,留下两个结果:一是废掉了最大的在野党民进党,其选前席位70席,选后则名实俱灭。二是党内“后安倍”的觊觎者遭遇安倍长期政权,错过政治机遇期,不得不面临隔代竞争局面。安倍成功攘外安内,稳固了执政根基,但也暴露了日本政治生态“位尊而德不崇”的痼疾。
首先,安倍搞奇袭解散众院,缺少日本社会所推崇的“大义名分”。今年8月,安倍为挽回政治面子已经实施了一次内阁改组,政局焕然一新,支持率也随之回升,让各方产生年内不会解散的错觉。但安倍为进一步压制党内外的反安倍势力,确保长治久安,不惜被指缺少政治道义,声东击西,给党内外竞争者打了个措手不及。而早在年初,安倍为扫清蝉联自民党总裁障碍,亲自主导修改党规,将总裁任期从2任6年改为3任9年。为此,只要2018年众院任期届满前举行大选,安倍即可获得稳控政局至2021年的机会,既可为东京奥运剪彩,又可借天皇换位开辟“新纪元”。
其次,面对安倍的无德大选,各方来不及提出像样的政策议题,竞选“对立轴”也难以树立。各党党首只能靠巡游全国,在街头互斗,而不是系统宣讲政策主张,使民心涣散,或提前草草投票,或放弃投票。结果,投票率只达53.6%,仅次于2014年,为战后第二低。原本因降低了选举人年龄后的首次选举会新增240万人选民,但平庸的政策议题反倒丢失选民,折射日本政治渐失魅力。
三是,小池百合子弄巧成拙,自导乌龙,瓦解了在野势力,反而帮了安倍的忙。选前,小池百合子人气高涨,众望所归,举“希望之党”,标榜“国民第一”,她发誓阻止安倍长期执政,赢得民进党新任党首前原诚司帅众投靠。但因小池搞事前清洗,排除异己,迫使民进党的左派改旗易帜,自建“立宪民主党”,异军突起夺走55席,一跃成为超过“希望之党”的最大在野党。由此形成的三极混战局面,也将中间选民推给了安倍。
在这样的选举背景下,安倍内外政策难脱机会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糟粕。特别是,面对高喊“美国第一”、不断拆台国际多边体制的特朗普,更难期待安倍能拿出有利于地区共赢、国际公平正义的政策。年底前,尽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东亚峰会等系列会议将在东亚密集召开,中美日领导人同台展开外交的机会较多,但安倍的心思不在于此,而是要借特朗普来访,加固日美同盟,绑定日美地区政策,主导地区秩序和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明年是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而中日韩领导人会晤至今仍在日本搁浅,如何重启,关乎明年安倍是否有理由求访中国,推进中日关系改善。同时,今年也是东盟成立50周年,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合作机制因TPP而难以深化。眼下,安倍政权将不包括美国的“TPPII”及“日欧EPA”摆到优先位置,而关于如何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尚未提上日程。.
相反,安倍却在政治和安全上,继续强调修宪,要给自卫队找“合宪性”,应对所谓的地区威胁。如此看,安倍自第二次出山以来,虽在国政选举上屡战屡胜,但并未通晓为政者的最高境界不在于追求“位尊”,而在于达到“德崇”的道理。纵使安倍任期超过宪政以来最长的桂太郎,只要其在内外政策上继续走偏,摇摆不定,就很难构建稳定的中美日三边关系,对地区稳定作出贡献也无从谈起。
(来源: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