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聘請“職業農民”投資規模農業

APD NEWS

text

張家港市永聯村的“職業農民正在進行機械化收割。新華社記者蒙鐘德攝。

未來誰來種地,誰來養活中國?2011年中國農民工數量達到2.46億人,而且每年還在以900萬-1000萬的速度增加,但務農農民尤其是高素質的青壯年農民數量卻急劇減少。土地沒有農民的辛勤耕作,不會自己變出金燦燦的糧食。

“聘請職業農民,利用大型機械進行規模化種植是必然之路。站在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中,瑞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馮興泉給出了他的答案。這位以麵粉加工起家的富豪,正在土地上進行著這樣的嘗試。

在江蘇省泗洪縣石集鄉,馮興泉從當地農民手裏租賃了2萬畝田地,並將這些過去由一家一戶種植的不規則小田塊整治成適合機械種植的整齊劃一的大方塊田。

馮興泉告訴記者,這裡每10萬平方米為一個田間,中間是筆直的、適合機械作業的四通八達的道路和渠係,以往撒多了農藥、化肥的土壤也將得到改良,以符合有機稻的種植要求。

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收入微薄,在工業化大潮中已難以吸引農村勞動力。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務工,造成農村勞動力缺乏和老齡化,土地拋荒時有發生。

石集鄉人大主席周蘭東告訴記者,為了推動農業的現代化,泗洪縣所有的鄉鎮都在嘗試進行土地集中,實行規模經營。石集鄉的所有土地都已完成流轉,部分土地正在整理。

這種生產方式的調整,沒有改變現有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依然擁有土地經營權,只是將土地集中經營,將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釋放出來,但這為“職業農民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我承包了土地,但我不懂農業,種植管理還得請專業人員和有經驗的農民來管理。馮興泉說。

職業農民種田更科學,更注重市場需求,這提升了農業種植效益。來自永聯村的數據顯示,這個村農業基地2011年人均銷售收入達24.66萬元,比村莊所在的蘇州市平均水準高出12.3萬元。

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中國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發展程度偏低、經營模式落後,雖然潛力無限,但過去卻是一個鮮有現代資本投資開發的領域。不過,隨著當前中國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要求日益提高,高端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加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去年,繼網易丁磊、京東商城劉強東之後,聯想集團宣佈投資12億元人民幣興建“聯想農產品供應鏈,打造一個集農產品加工、儲存、銷售、配送各冷鏈環節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

江蘇省張家港市永聯村是中國最富裕的村莊之一。在發展工業致富後,這個長江邊的村莊將剩餘的7000多畝農地集中起來率先發展現代農業,規劃建立了糧食、苗木、花卉、養殖四大生產基地和一個用於休閒觀光的農耕文化園。

永聯村黨委副書記吳惠芳介紹,目前,永聯五大農業基地聘有正式員工103人,其中大專學歷以上佔三分之一,有35人。這些大學生大都是專業對口人才,任職於技術、管理崗位。

擁有電氣和農業雙學位的劉中峰就是其中一位“職業農民。“不過,我這個‘農民’和父輩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劉中峰說,“在我看來,‘農民’是一種職業;而對於我的父親而言,‘農民’是一種身份。

和傳統意義上的中國農民不同,“劉中峰們的種田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他說:“在我們基地,11個人分工合作經營著2000多畝田地,我們用電腦來控制排灌,用機械來種植、收割、烘乾。村裏為我們每月發工資,而基地生產的糧食保障村民的供給。

職業農民的出現也為提升食品安全和土地改良帶來了契機。永聯花卉基地負責人夏彭飛說:“我們能夠根據土壤狀況和蟲害發生情況,合理適度使用農藥和化肥,而不像傳統農民,盲目和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