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前途未卜 背後有哪些全球化因素?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 周文其 王建華)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前途未卜,其背後隱藏的是全球化因素的影響,揭示的是全球化應當科學推動。

據多家美國媒體報道,奧巴馬政府決定,因國內政局變化,TPP的前景將由下屆美國總統和國會決定。而當選總統特朗普曾明確表示不支持目前的TPP協定,這意味著由美國主導的該貿易協定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TPP此前經歷數年的艱難談判。雖然美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汶萊等12個成員國已就協定達成一致,並簽署協定文本,然而貫穿談判全程以及目前各成員國立法機構審議協定文本,對於TPP缺乏包容性、標準過高、脫離當前區域經濟發展水準等問題,外界始終充滿憂慮。

就協定文本內容看,很多條款只是追求紙上的完美,在現實中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在開放程度上明確提出“高標準”,勞工、環保、原產地和政府採購等方面有著多條“高標準”的條款,而對於專利知識產權、貿易糾紛解決機制等敏感話題也有涉及。內容廣度與指標要求明顯高於一般的自貿協定,缺乏包容性與普惠性。

這些要求或許體現未來國際貿易的某種發展趨勢,然而卻大大超出了多個發展中成員國的現實情況和承受能力。比如,TPP要求限制對外國投資者的監管、對政府採購採取所謂機會均等原則,這些都將給發展中成員國帶來更多的挑戰而非機遇。

即使是美國國內,對TPP也存在不滿。美國制藥、煙草、金融和汽車業等行業對多項條款明確表示反對,要求政府重新談判。這不僅反映TPP諸多條款在設計制定上有欠科學,也體現了美國國內對貿易自由化、全球化的抵制。

由於經濟復蘇緩慢,貿易保護主義在歐美多國日漸抬頭,全球化進程停滯不前甚至出現某種程度的倒退趨勢。當前,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回合談判尚未完成,美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也陷入停頓。

新的貿易障礙也在不斷產生。根據WTO今年7月發佈的數據,其成員國自從2008年以來實施了2100多項新的貿易限制措施。

無論是貿易保護、投資審查,抑或排他性強、缺乏科學性的多邊及雙邊貿易協定,本質上是以鄰為壑、反全球化,不利於本國經濟長遠發展,也無助於世界經濟復蘇。

對此,中國始終主張推動二十國集團加強貿易和投資機制建設,鞏固多邊貿易體制,重申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承諾,並希望通過這些舉措,重振貿易和投資這兩大引擎,為各國發展營造更大市場和空間。

儘管“逆全球化”思潮與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然而各個經濟體及其民眾挖掘自身比較優勢、互相合作實現經濟發展的訴求未變。因此,只有重視經貿協定本身的包容性、普惠性,才能凝聚共識,推動貿易自由化與投資便利化。

近年來,中國倡導各種區域或次區域貿易安排應當包容開放而非排他封閉,並積極參與構建多個經貿合作框架,推動地區貿易自由化,促進全球化進程。

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談判業已完成,中韓、中澳自貿協定於去年生效,“一帶一路”建設穩步推進……這些都推動了相關國家的合作,促進了資金、商品、人才等的流動速度,提升了區域貿易自由化水準。

尤其是由中日韓、東盟10國、印度、新西蘭、澳大利亞等16國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正穩步推進。與TPP的高標準不同,RCEP更符合亞洲各國處於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現實,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將有力推動各國經濟發展合作。

“包容”這一體現中國智慧的理念,更是在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上得到與會多國的認可,被納入世界經濟增長框架。

峰會公報明確提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並“就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和包容增長的一攬子政策和措施形成‘杭州共識’”。

目前中國也正成為國際貿易復蘇的“貢獻者”。近年來,中國實行積極的進口政策,為穩定國際商品市場和全球貿易量作出貢獻。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6年1至8月,原油、鐵礦石、天然氣、銅材、銅精礦、大豆等10類大宗商品進口量保持增長,增速從3.1%至34.6%不等。

推動地區貿易自由化進程,強調包容開放,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將與多個國家共同促進全球貿易可持續增長,科學推動全球化的發展進程。(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