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7月2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指出,縱觀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普遍都是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農業不向產業化方向發展,農業現代化就失去了支撐;反過來說,也只有根本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農民增收增效才有保障。
“保持農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同步,須在保障糧食安全前提下,真正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在會議中,李克強指出了三大點。一是推進改造中低產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二來農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應消費者需求;最後他強調在尊重農民意願基礎上,要不拘一格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推進改造中低產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
李克強說,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增強保障水準,當前首先要抓住一個重點:改造中低產農田。我國目前的有效灌溉面積僅僅只有50%,在這方面深挖潛力,將會顯著提高糧食產量。
李克強指出,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一個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準的1/4,要用占全球7%的耕地養活占全球21%的人口,必須大力推進改造中低產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等方式,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準。
農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應消費者需求
在提高農民收益方面,李克強說,“農業結構調整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要以市場為導向,適應消費者需求。這樣才能真正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準。”
他強調,要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進生產、加工、物流、行銷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價值鏈。
他要求有關部門要認真研究體制機制問題,真正讓農業補貼發放到種糧農民手中,切實調動種糧者的生產積極性。
不拘一格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不是僅僅讓土地向種糧大戶集中,或是辦家庭農場,還有農民入股、土地託管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土地並沒有流走,農民想收回來就能隨時收回來。”李克強強調,“必須是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基礎上,不拘一格地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許多地方的經驗證明,適度按股份制、合作經營的方式經營後,一項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打掉田埂後所多出的耕地。同時,集中連片的大面積耕地,減少了化肥的用度,還利於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李克強指出,通過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農民能擁有多種身份,從而更進一步提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