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斯•迪顿:他靠買買買贏回了一個諾貝爾獎

果殼網編譯

text

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獲頒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亞太日報訊】瑞典皇家科學院12日宣佈,將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 Stewart Deaton),以表彰他在消費、貧窮與福利方面的研究貢獻。

想要制定減少貧困、提高福利水準的經濟政策,人們首先必須理解個體的消費選擇。果殼網對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新聞稿進行了編譯,指出安格斯·迪頓前所未有地提升了人們對消費選擇的理解。通過將具體的個人選擇和總產出相結合的方式,他的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的理解。

文章指,迪頓獲獎的研究主要圍繞三個核心問題展開:人們會買什麼東西?賺的錢是用來買東西還是存起來?如何判斷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準?

消費:每天剁手都是為了啥?

每天都是買買買,剁下的手堆起來足以成為外太空唯一可見的人造物——經濟學家看這個問題是相當冷酷的。他們想開發出一套“需求系統”,來判斷你為什麼要剁手:什麼情況下你會更想買衣服,什麼情況下更想買食物?對某一類商品的需求,和它的價格、你的收入、你所屬的人群都有什麼關係呢?這很重要,但並不是為了減少你的手部縫合開支,而是為了幫助決策。比如,假如政府想給某個人群減稅,就得知道他們收入增加之後消費行為要怎麼改變,會影響哪些其他產業,不然連鎖反應讓別的人群受損可就不好了。

我們可以拍腦袋想出許多需求理論,比如某個理論裡男生所有的錢都去打遊戲,女生所有的錢都去買包包,但這顯然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經濟學家鍾愛的“理性人假設”。60-70年代,研究者測試了各種各樣已知的需求理論,結果發現它們全都不合格。哈!誰剁手的時候還記得理性倆字怎麼寫?抱著這種假設怎麼能行嘛!

別急,迪頓說。丟掉理性人假設一時爽,接下來怎麼辦?相反,迪頓指出,我們之前的模型其實都用了一些潛在的預設,非常狹隘,而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這一點。把這些狹隘的東西丟掉,換成通用的假說,但還是簡單到可以運算——這就是迪頓和同事1980年合作提出的“幾乎完美需求系統”。這個系統一開始其實不怎麼好用,但是它因為很通用,所以很容易往上打補丁修飾。35年後的今天,這個系統早已是研究經濟學政策的標準工具,對學術界和實際政策評估的價值都無可估量。

收入:多少錢存起來多少花掉?

“近完美需求體系”假定,一家人的總開銷是已知的。但是實際上總開銷並不固定,收入可能會變,存下的錢也可能會變。這可不是小事兒,因為消費和儲蓄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總儲蓄可能會影響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形勢。

50年代,人們認為,所有的消費者都是一樣的:他們希望讓自己花錢的轉變“平滑”一些。如果預感到賺的錢要變少了,他們就會少花多存;如果預感到賺的錢要變多,他們就會多花少存,甚至借貸。聽起來很合理嘛。

然而,到了90年代,迪頓發現了這個想法的一個大問題。按照它的推斷,消費應該比收入波動更大——如果全社會經濟突然變好了,它通常都會再繼續好上一段時間,所以消費者應該使勁花錢、超過收入增加才對!事實完全不是這樣,消費的波動比收入小。這個大問題被稱為“迪頓悖論”。

迪頓說,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是,不要再以為所有的消費者都一樣了。他們不同。每個人的消費情況是不能用整體平均代表的。他由此得出的方式比此前所有模型都更接近事實,並影響了整個宏觀經濟學界的研究。從此研究者不再只看資料整體了,關於個人的研究成為了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發展中國家:怎麼判斷貧困、衡量經濟水準?

近年來迪頓的研究主要關注發展中國家的消費和貧困。在這個領域他做出了許多貢獻:指出消費資料比收入資料更可靠、更有用;提出了更有效的資料獲取方式;如何消除當地物價差異影響;如何計算難以直接觀察的商品和服務;如何協調個人資料和家庭資料的差異;如何比較不同國家的福利,等等。80年代,國家經濟發展還主要是理論的推算;在迪頓等人的大力推動下,今天發展經濟學已經是一門蓬勃發展的實驗學科了。

比如,長期以來經濟學家研究了一個國家可能陷入的貧困怪圈:低收入的人吃不飽,就不能正常工作,於是收入始終上不去。如果對這些國家進行援助,能讓貧困居民吃飽肚子,從而打破怪圈嗎?迪頓的研究發現,收入增加之後人們果然吃得更多了——且慢,營養不良並不足以解釋他們為啥低收入。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怪圈,只是一條線:窮導致吃不飽,但並不是吃不飽導致窮。

再比如,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有明顯的重男輕女現象,但是到底是怎麼個歧視法呢?一個明顯的猜想是,女兒得到的資源比兒子少,但是這個猜想很難驗證:你不可能每天和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看是不是飯桌上的肉都給了兒子,就算你真的去了,他們可能因為有外人在看就不好意思公然歧視。迪頓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看看當一家人有了孩子之後,成年人才有的那些消費(比如成人衣物、煙草、酒精)降低了多少,是有兒子降的多還是有女兒降的多。他發現,正常情況下男女沒有明顯差異——但是,一到家境不好、遭遇逆境的時候,女兒就要遭受明顯的歧視。

安格斯·迪頓是一位微觀經濟學家,1945年出生在蘇格蘭愛丁堡。他曾就讀于愛丁堡費蒂斯中學,後來在劍橋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3年至今,迪頓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任教,是該校世界級的微觀經濟學者,還曾擔任美國經濟協會(AEA)主席。迪頓主要利用不同國家的資料,對家庭行為、經濟發展以及健康、貧困等社會經濟問題進行實證分析,其重要成就包括提出迪頓悖論(Deatons Paradox)和迪頓-米爾鮑爾消費需求系統(The Deaton-Muellbauer Sys-ter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