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佔中”者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訊】“佔中與“反佔中的交鋒,已經成為香港社會關注的焦點。8月12日,香港《南華早報》發表評論文章指,香港的主流民意並沒有那麽激進;“反佔中因“佔中而起,而解鈴還須繫鈴人。

文章說,在香港社會,法治精神深入人心,民衆也更關注經濟發展與生活質量。“佔中有損法治,對經濟的影響開始顯現,“反佔中也因應而生,目標在於喚醒“沉默的大多數,避免各方誤判民意。 但是,近日有輿論認為“佔中與“反佔中共同把香港社會推向“深淵,將兩者“各打五十大板,就有些難以理解。老實說,他們的擔憂情有可原,也確為香港未來着想,但如果將“反佔中與“佔中相提並論,就混淆了問題的本質。

首先,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沒有“佔中,自然也不會出現“反佔中,因果聯繫與先後順序一目了然。 “佔中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希望以街頭運動逼迫中央妥協。就算“反佔中主動取消,“佔中會因此中止嗎? 其次,香港是一個民主、多元的社會,“佔中團體不斷高調發聲,“反佔中的出現也就必然與必要了。 如上所述,大部分香港市民還是希望社會穩定,“反佔中意欲喚醒“沉默的大多數,讓他們站出來,參與對香港未來政治的建設,這於香港是有利的。 ** 第三,“反佔中的管理者雖然會採取遊行活動,但不會尋求違法的方式,更不可能有主動佔領中環、“釋放核彈的可怕做法。** 無論可控度、理性程度,都比“佔中團體高得多。必須指出,“佔中用破壞法治的方式,希望取得部分人士所認可的政治目的。但很明顯,中央擔憂產生不良先例,不可能因此妥協,反而會縮小談判空間。一旦“佔中發生,不僅會影響香港正常的普選進程,還會破壞香港社會的穩定與經濟繁榮,破壞香港的法治精神和國際形象,最後各方都成為輸家。

部分人士對“反佔中與“佔中各打五十大板,雖出於為香港好的本意,但恐怕尋錯了方向。 “反佔中因“佔中而起,“佔中才是打開潘多拉魔盒的人。解鈴還須繫鈴人,解決香港政治亂局,只能從“佔中身上破題。 “反佔中讓更多人站出來發表意見,讓民衆和國際社會看到香港的多元民意,也是當下必要的做法。可以肯定的是,香港的主流民意不希望街頭運動成風,而是希望“佔中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回到談判桌,相互傾聽、妥協,才能夠有更好的結果。當下已經出現對話的迹象,但雙方目標仍然差距甚大。但一個務實的方案也許無法全盤滿意,但從社會和大局出發,一步步前行,才能帶給香港一個可預知的、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