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屹立九十年不倒,斯特兰德书店是如何做到的?

亚太日报

text

看起来,纽约的斯特兰德书店(Strand Bookstore)似乎是该地唯一一家不受书市波动影响的独立书店。这家书店刚刚在今年6月度过了它的九十华诞。其所在的地盘历经过各大线上书城、银行机构、快时尚店及各种小食店的不断“蚕食”,仍是坚如磐石。

1927年,本杰明·巴斯(Benjamin Bass)创立了这家书店,此后又由其子弗雷德(Fred)继承,在巴斯(Bass)家族三代人的苦心经营下,它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颇有意思的是,弗雷德碰巧也是今年满90岁。目前,书店由弗雷德和他的女儿南希·巴斯·威登(Nancy Bass Wyden)共同管理。

然而,对巴斯·威登来说,谈论大型书城和电商巨头的威胁,多少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本店一贯……坚持小本经营,不抱非分之想,”她在最近的一场访谈中对《赫芬顿邮报》说道。这场访谈与书店的光辉历史相关。“我其实不是太在意那些竞争者。”

1976年,斯特兰德书店设在中央公园附近的流动书报车

当然,这不是说这家书店的成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经营过程中当然是没少用心的——每天两次活动,一周七天不打烊,还要满城跑去设置一些临时展柜。目前,斯特兰德书店打算把行政和业务部门从3楼搬到10楼,以便对3楼的“稀有书籍陈列室”进行扩充,扩充后的空间翻倍,可用于举办活动。

“我们主要关注自己的社群,”巴斯·威登说。书店主要透过以下方式来拓展社群: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订购盒子”(subscription boxes,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顾客每个月向提供该服务的商家交费若干,相应可获得特定领域的新品尝鲜大礼包,如化妆品或电子游戏等,它在中国的流行度还不高——译者注)业务、参加Comin-Con及BookCon等知名展销会、在市内设立书报亭、在中央公园等地策划假日市场等等。藉此,斯特兰德书店希望能拓展其业务范围,令自己更彻底地融入到纽约这座城市的“文脉”当中。

书店也经营一些与图书相关的周边产品,例如一些自家设计的大手提袋。“起初,我们只是在手提袋上印上我们的店名、地址、电话和邮编,”巴斯·威登笑着回忆说。“然后我们就四处寻访设计师,名声传出去之后更有许多人自告奋勇来帮忙。”她接着说道,如今书店已雇有3名全职设计师来负责产品装帧工作。

南希·巴斯·威登和父亲弗雷德·巴斯在2016年的照片,目前书店由父女俩共同运营

巴斯·威登曾学习英语文学及商学,毕业后在埃克森(Exxon)旗下的零售加油站工作了好些年头,之后才接手经营家族产业,她推动了书店的进一步现代化。

她说,“父亲从没打算花钱让店里变得好看一点。即便是粉刷天花板或者买空调这样的小事儿也得经过一番辩论。”(接下来她又补充道:这样的争论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父亲在当年也曾就“星期日开不开业”这个问题和祖父发生过争执。)

斯特兰德书店的铁杆粉丝们一度抱怨过店里的经营方向,认为它在文创产品上——如风格大胆的冰箱磁贴与T恤衫——投入了过多的注意力,搞得店里“书香味”有些不够浓了。几年前,店里又重新布局过,把书叠成高塔状来做展示。有道是众口难调,让所有人都满意是不大容易的。

“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我们的做法,书类似于句子,周边产品类似于标点:后者出于趣味,前者则是承诺。”——南希·巴斯·威登

“在坚持创店宗旨、力求不忘初心——也就是专注书籍及旧书经营——之时,我们也在想办法做到与时代同步,”巴斯·威登说。几乎每家想要坚持以卖书为中心这一理想的书店,都会面临这样的平衡与抉择。对斯特兰德书店而言,店里现在已经不再充斥着密集的书柜和落伍的装修设计了,但它也没有走太远:譬如,它并没把自家的“稀有图书陈列室”改成咖啡厅,也没像有些店那样把一楼的一半以上空间都腾出来卖CD和电子书。

“我们的焦点仍然在书籍本身,”巴斯·威登特别强调。“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我们的这种安排,书类似于句子,周边产品类似于标点:后者出于趣味,前者则是承诺。”

尽管斯特兰德书店如今看起来更加与时俱进,并没有死守单一的书籍经营,但巴斯·威登表示:某些特色元素的确构成了自家最大的卖点。在诸如Borders或是Barnes & Noble这类连锁书店异军突起的那段日子里,许多独立书店在新的竞争形势下沦为了牺牲品。根据她的回忆,当时Barnes & Noble的店直接在斯特兰德书店周围形成了包围圈,其中还包含一家它旗下的旧书店。

“我觉得,那家旧书店就是专门针对我们的,”她说道。“我不太清楚Barnes & Noble那边具体是个什么思路,但很多人都认为Barnes & Noble疯狂扩张的主要目标就是小型的独立书店。”

目前Barnes & Noble的店已经撤走了不少,但斯特兰德书店仍然岿然不动。这该怎么解释呢?巴斯·威登认为原因很简单,就是自家的低价优势而已——不像那些大型连锁店,斯特兰德经常打折而且有旧书卖——此外,它还为那些真正的“书虫”们提供了静心读书并沉浸其中的空间。“我们为顾客创造出更多的独特体验,”她解释道,“这就让我们的店显得不那么贫乏。”

当然,斯特兰德书店也不是从没遇到过麻烦。即便在大型连锁书城兴起之前,斯特兰德书店也必须想方设法为自己谋生存。“我母亲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她新婚时的故事,”巴斯·威登告诉《赫芬顿邮报》说。“有一天父亲回到家里抱怨说,‘我不知道我们这么干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今天只卖了17美元的书。’”

然而,在每一个令人担心的转折点上,巴斯家族仍能同舟共济,勉力维持书店的存续。在大萧条当中,创始人本杰明·巴斯一度快要付不起房租,为此没少发愁,幸运的是房东——这位房东是纽约司徒文森区的一名阔少——允许他继续呆下去,租金以后慢慢结清即可。过了一些年,该地房租涨到了原来的两倍,但斯特兰德书店则获得房东特别优惠,租金维持原价不予调整。

一张1938年的斯特兰德书店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纽约是个变幻无常的地方,这样的状况没有持续太久。到1950年代,房子被拆掉,以便给那些更来钱的项目让路,书店不得不另找落脚之处。“我的祖父说,‘我们可以开展一下邮购业务’”巴斯·威登回忆道。“而我的父亲则表示,‘我们去百老汇吧,’因为他知道那块地方人流量更大,口岸更好。不过,这个决定的确类似于某种信仰之跃。”

“我们家族已经打算要坚持把书店做下去。找我们洽谈的开发商不在少数,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南希·巴斯·威登

这一跃的收效还是很亮眼的。在1990年代后期,巴斯家族在百老汇和第12大街都有了好几层楼的铺面,这使得书店不用再受房东或开发商的烦扰。巴斯·威登认为,像斯特兰德这样的书店如今是能够在没有自家地产的情况下维持运转的,不过她也承认拥有自家不动产“的确有一定帮助。”

“我们家族已经打算要坚持把书店做下去,”她告诉《赫芬顿邮报》说。“找我们洽谈的开发商不在少数,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纽约真的需要那么多银行和服装店吗?这座城市可是全世界出版业和文创产业的中心。它必须拥有一批好的书店才行。”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