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盡家財解彩陶之謎——一個仰韶遺址農民的文化守望

text

新華社鄭州7月14日電題:傾盡家財解彩陶之謎——一個仰韶遺址農民的文化守望

新華社記者羅輝

林嵬

雙瑞

“老祖宗留下這麼漂亮的彩陶,我能復原工藝嗎?”14年前,生活在仰韶遺址的農民楊拴朝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奔騰而來的黃河,流經以丘陵為主要地貌的河南省澠池縣時水勢已漸平緩。1921年,距今約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在當地仰韶村被發現並命名,因證明了中國有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和文化而廣受矚目。

楊拴朝出生在仰韶附近的南村鄉柏樹村,童年時期經常在黃河邊撿到彩陶碎片,唯一的用途是拿來打水漂玩。直到30多歲,他才明白這些碎片與他隔著幾千年的滄桑歲月,而他腳下所踩的土地,有著多么絢爛厚重的文明需要人傳承。

“那時候考慮得簡單了,想著陶器能有多複雜啊,制陶師傅們不是天天做盆兒啊罐兒啊的?”復原仰韶彩陶工藝的念頭初起時,他完全不曾預料自己將走上怎樣艱辛漫長的路。

楊拴朝高中都沒有讀完,為破解仰韶彩陶的密碼,他看書學習,請教考古專家,硬生生從“土得掉渣的農民”修煉成“中國社會科學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甚至撰寫論文,創造性地提出“廟底溝類型彩陶上的圓點紋飾是指紋”一說。

2000年,楊拴朝就地挖了土窯,燒遍方圓十公里內的各種土質。從800℃到1050℃,每10℃一格,各種窯溫他試過無數遍。4年後,他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原材料陶土。

研究彩陶復原工藝的數年間,一家人的生計全靠妻子打理的飯館,山窮水盡時,他貸款近百萬,孩子問“為啥我們日子過得這麼緊張”。

“親戚都說我不正幹,見面躲著走。”楊拴朝不願回憶那十多年的生活,“心力交瘁,覺得對不起家人,有點活不下去了。”

他想過退卻,但一種模模糊糊的守護和傳承文化的意識卻始終揮之不去。

附近村莊因小浪底工程整村搬遷,他不僅拍下7000多張如今看來充滿懷舊氣息的生活畫面,還搶救出大量匾額、傢具、農具等民俗實物。“全村三四百口人整裝待發,突然撲通對著黃河跪下,說以後再也看不到生養的地方了。”這故土難捨的一幕深深震撼了聽著黃河濤聲長大的楊拴朝,一種傳承故土文化的念頭自此縈繞在他心頭。在走村串巷收集民俗實物的過程中,他結識了在仰韶的考古專家,邂逅了仰韶彩陶,從此眼睛被這種燦爛的文化所照亮和吸引。

2007年,楊拴朝成功燒制出第一批彩陶作品。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雙連壺,古老的彩陶藝術在他手中煥發出新的神采,讓人真切感受到文明的活力。如今,他燒制的彩陶藝術品已經作為中國文化符號遠銷英國、瑞典等多國。

“曾經想過退卻,但想到仰韶文化能在我這裡得到傳承發展,感到還是值了!”楊拴朝用前半生詮釋了一場普通人關於守望和傳承的文化苦旅,談及未來仍不改初衷,“有倖生在仰韶遺址,傳播仰韶文化是我一生的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