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的國際融合 走訪馬登基金中學

亞太日報

text

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社長俱孟軍(右四)、學校啟動計畫專案負責人潘鎮球(右五)及其他教育界人士參加屯門馬登基金中學37周年校慶。亞太日報記者:周雪婷攝

【亞太日報記者黃歆 周雪婷】位於屯門的馬登基金中學比起香港那些高級的國際學校,普通得讓人容易忽略。整所學校只有兩棟主樓,分別為教學樓和學生宿舍,兩棟樓之間是一個籃球場。還沒到下課時間,學校裏空蕩蕩的,顯得有些冷清。

一走進學校便會發現它的特別之處。主教學樓門口,兩位來自南亞的學生用流利的英語接待客人,校園裏回蕩著天主教的聖歌。透過門縫看一眼教室裏的學生,他們中的大部分有著棕褐色的皮膚,明亮的大眼睛和捲曲的頭髮,有些女生還包著頭巾,濃郁的異域風情讓人仿佛置身於南亞某國的學校。

今年馬登基金中學迎來了37週年校慶。10月10日,學校的校園電視臺正式開播。“今天我們很高興和來自社會各界的人士一同見證我們校園電視臺的開播,我們希望校園電視臺可以作為一個平臺,讓來自各個國家的學生都可以通過電視臺來展示他們國家的文化。馬登基金中學校長袁國明在校園電臺的開播儀式上說道。

馬登基金中學袁國明校長(左一)在校園電視臺開播儀式上講話。亞太日報記者周雪婷攝

馬登基金中學校園電視臺。亞太日報記者周雪婷攝

馬登基金中學現時有500多名學生,他們來自15個國家,近七成是非華語學生,來自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的學生比例最多,有300多人,最近還招收了來自也門和阿根廷的學生。與國際學校每年高昂的收費不同,馬登基金中學為公益學校,不向學生收取費用。很多來自貧困國家、在香港生活的學生因此受益,在這裡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

馬登基金中學在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考試中獲得嘉獎的同學。亞太日報記者周雪婷攝

由於學生來自世界各地,英語便成了學校的“官方語言。為照顧不懂英文的學生,學校還開辦了烏爾都語和法語等班級。週六有老師對他們進行輔導,以便讓他們儘快適應這裡的學習。

除學習語言和文化知識外,馬登基金中學還注重培養學生尊重和包容不同地區的文化和信仰。最近正值巴基斯坦的新年,很多來自巴基斯坦的學生在手臂上畫上手繪圖案慶祝新年。手繪吸引了許多學生的目光,有些非南亞的學生也要求畫上手繪。老師們認為,這樣同學們可以通過對彼此生活習慣的了解,去真正認識一個地區的文化。學生李祖謙說:“雖然我們文化各異,但是我們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不斷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

這種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園氛圍也引導著學生去不斷地探索和了解,並形成自己的判斷力。“我告訴學生對任何事表達贊成和反對之前先要了解,袁國明說。在“佔中之前的學生罷課運動中,馬登基金中學也有學生想加入,學校便抽出一個下午,由學生會牽頭組織,與想要罷課的學生一同分析罷課行為及後果,並探討民主的意義。學生會整理出討論結果與同學們分享,贊成的同學簽字。在了解和思考後,想去罷課的同學便寥寥無幾了。

多元文化共融的氛圍也讓學生們對香港這個包容的社會產生了感情。袁國明說:“我一直告訴我的學生們,你出生在哪裏,你過去在哪裏都沒有你現在生活和將要生活的地方重要。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都想將來在香港發展。來自尼泊爾的學生布美卡以就讀港大作為目標,希望將來可以成為香港少數的尼泊爾裔教師。

新華社亞太總分社社長俱孟軍(左二)為屯門馬登基金中學優秀學生頒獎。亞太日報記者周雪婷攝

馬登基金中學對香港少數族裔及弱勢群體學生的教育也引起香港社會的關注,有教育計劃和媒體用不同的方式幫助和宣傳這所學校。在學校37週年的校慶活動中,還舉行儀式對幫助過他們的人表示感謝。袁國明說:“我們的辦學宗旨是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我們關注那些在社會上失落的群體,也希望我們在有餘力的時候可以回饋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