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只是“外部干扰”:中国足球核心难题仍是“结构调整”

中国青年报

text

中国足协在上周结束的职业联赛工作会议上给出了一份具备可操作性的中超赛程预案:中超联赛重启时间暂定为6月27日(周六),至12月5日联赛结束一共进行20轮比赛,其中前14轮为分组常规赛,后6轮比赛为争冠组与保级组分别进行的淘汰赛。和往年30轮联赛相比,今年中超减少10轮比赛,让俱乐部和球员最为头疼的一周双赛也只有7月22日和7月25日1次。鉴于亚足联拟定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40强赛剩余4轮比赛在10月和11月举行,中超联赛还为国家队备战40强赛留出3个间歇期,分别在9月上旬、10月上旬和11月上旬。

但据记者了解,18日上午中国足协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议,中超和中甲联赛的“赛会制”预案亦被提出进行讨论:如果受各方条件所限联赛确实无法在6月下旬开工,则联赛第一阶段采取赛会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赛会制将大大减少人员流动,更有利于联赛参与单位实施严格的卫生防疫管控举措。

中国足协相关人士表示:“考虑到疫情复发的不确定性和常态化防控的重要性,中国足协将积极整合各方意见,继续优化、完善联赛的疫情防控方案和赛事计划。”

由此可见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赛程的拟定相对复杂但并不困难,“紧急预案”才是特殊时期更高决策部门需要看到的核心内容:一旦联赛进行当中疫情发生反复,“刹车”和“善后”工作如何有序进行?这决定着中超联赛能否如愿于6月27日“正式开工”。

国际足坛已有复工先例可供中国足协参考。5月8日韩国K联赛开工,5月16日德国德甲联赛重启,至记者截稿尚未有联赛导致疫情复发的消息传出。重启联赛遵循的严格卫生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全员分阶段多次核酸检测,比赛必须空场进行,取消球员握手仪式,减少不必要的身体接触,强调口罩的重要性,替补球员戴口罩并间隔1.5米观赛,记者以同样间隔距离在媒体坐席区域观赛,赛后采访安排在场边远距离举行……

虽然不少德国当地铁杆球迷对于德甲联赛的重启并不“买账”,类似“没有现场观众的比赛只为俱乐部获取转播费用,而非有真正价值的足球比赛”这样的思考也见诸专业媒体,但特殊时期的特殊对策值得理解,一旦俱乐部无法化解巨大财务危机导致球队结构发生变化,球迷更难欣赏到精彩比赛,因此俱乐部“求生存”的欲望,也需要球迷作出一定让步——不得已而为之的“空场比赛”至少不是下策,在现阶段希望联赛一步到位全面恢复正常状态的想法不切实际。

和中超联赛同样筹备开工的是日本J联赛。3月初J联赛官方已向各家俱乐部发放“新冠病毒防控指南”手册,目前已有球队全面复训(鸟栖沙岩,封闭训练),绝大多数球队的日常防控工作也在积极展开——老牌劲旅鹿岛鹿角队甚至还将自己主场鹿岛体育场“借给”茨城县政府作为新冠病毒检测中心使用——“出现确诊病例的对策”是手册在近期更新后第一部分内容,“空场比赛的准备工作”和“限制观众人数的比赛准备工作”也在手册当中。

由于国情不同,中国足协还有待确认自己的联赛开工细则,但值得警惕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对于中国足球而言只是“外部困扰”,中国足坛结构调整才是新赛季职业足坛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

5月17日在中甲北体大队效力的职业球员吕征通过个人社交媒体发表退役声明,这位曾先后效力过山东鲁能和上海申花的边路突击手宣布“退役”并不令人惊讶,但他的退役声明长文所涉及的俱乐部欠薪以及球队管理层“不专业”操作,则事关中国足球基础建设,值得中国足协过问并认真处理。 在新冠肺炎疫情降临之前, 多家中甲、中乙俱乐部退出职业联赛的事实已经令人不安,中超联赛近年来的繁荣景象掩盖着低等级联赛的虚弱基础,联赛的“职业”属性往往受到外界因素所干扰,而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并不会随着联赛开工甚至国家队打进世界杯而自动消失

因此机构改革后中国足协“大竞赛部”和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预计两个月之内组建完成的“职业联赛理事会”所承担的重任,对于中国足球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还在国家队管理部门之上,未来10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基础结构建设都要持续接受严峻考验。

(原题为《中国足球核心难题仍是“结构调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