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亿融资租赁有望划银监会管理,大淘汰时代来临?

亚太日报

text

一个有关两万亿租赁行业的重大消息正热切地搅动市场。

“融资租赁有望由商务部划转银监会管理,最终还要等主管部门发文。”——截至今日,商务部及银监会未对这一消息公开作出任何回应或表态,而整个融资租赁行业和金融租赁行业的神经已经高度紧张。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上级监管部门要求对准金融机构严管,但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支撑。这件事情有可能的发展方向是,银监部门先接过来再慢慢梳理细化,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如是表示。

行业大变局已然临近,如果未来融资租赁业务管理真由商务部划转至银监会,融资租赁行业必然掀起兼并重组热潮,而金融租赁牌照贬值也在意料之中。

说原因:加强监管

在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中,2017年7月以来有关融资租赁监管权属变更的消息不时传出。

据接近监管层的人士透露,“一般工商登记注册企业一律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法定金融业务”在诸多金融监管会议中被一再重申。

融资租赁本质上便属于金融服务: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

根据监管主体的不同,我国融资租赁业分为两类三种机构。一类是经银监会审批设立的金融租赁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另一类是融资租赁公司,属于一般工商企业,其中又进一步分为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前者向商务部门备案,后者由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及其授权机构审批设立。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16年底,登记在册的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共计6158家,比上年底增加2543家。其中,内资试点企业204家,外资租赁企业5954家。截至2016年底,融资租赁企业资产总额为215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

多位受访人士听闻融资租赁有望划归银监部门监管时表示并不意外,“金融租赁”与“融资租赁”业务高度同质,将两者纳入统一部门监管其实业界有过不少讨论。金融租赁具备很强的成本优势,但所受的监管也比较严格,租赁公司虽然资金成本高,但战术打法灵活。这两年融资租赁爆发式增长,保守估计登记在册的融资租赁公司数量已经突破7000家。”

广州某大型融资租赁公司相关人士称,“赞成加强监管的大方向,租赁行业可以更规范,回归金融本源,而不浪费精力在所谓的通道业务上。”

说操作:难度很大

如果融资租赁果真划归银监会监管,银监部门将立即陷入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也是为何不少受访人士认为此事推动难度很大,或将耗费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

中海外融资租赁董事长张凌智直言,“估计实际还需要一个过程,否则银监部门人力不足,很难实现有效监管。”

“目前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数量已经超过7000家,地方银监局非银处通常也就7~8人,这样肯定无法形成有效管理。如果只是形式上对融资租赁公司进行业务指导,那会不会有处罚权呢?”上述人士抛出这样疑问。

张凌智进一步表示,商务部此前对数量庞大的融资租赁公司其实也未形成系统监管,业界一度有呼声将融资租赁划归各地政府金融办管理,“我个人认为,未来层出不穷的准金融业务监管还是要学国外:机构通过行业自律委员会日常管理,类金融产品通过行政机关部门细分管理,产品必须是持牌人资格发起并承担法律责任。”

某央企系大型金融租赁公司高管则向记者表示,“银监会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才60多家,而商务部审批建成的融资租赁公司有7000多家,如果改变监管部门,将是多大的工程啊。”

上述高管认为,今年金融领域改革一切以稳为主线,不可能直接划转。“至少也需要先清理合并一批再划转监管权。”

说利弊:牌照贬值

监管归属权可能变更的消息传出,更让不少行业人士直呼“大淘汰时代来临”。

华东某融资租赁公司高管认为,此事将带来三方面的影响:

其一,融资租赁壳公司将不再有价值;

其二,归口银监会管理后融资租赁公司将被要求大幅度增加直租比例,甚至不排除全部做直租的可能。回租等类贷款业务则留给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

其三,在这个过程中将严查涉及政府平台融资及通道业务,包括风控等前端岗位将迎来大换血。

上述人士同时指出监管权变更将带来的利好,“必然带来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升,租赁行业系统风险水平降低,人才集聚后有利于深化产业金融,打造几个国际化租赁集团,带动中国制造走出去,策应‘一带一路’落地。”

前述中海外融资租赁董事长张凌智则明确表示,“数量庞大的融资租赁公司若被划至银监部门监管,金融租赁牌照贬值也在预期之内。”

亦有业内人士进一步分析称,若将监管权属变更,银监会肯定也会给融资租赁一些支持和帮助,例如将租赁公司按照净资产发金融债以及接入同业拆解市场作为支持条件。

不过他指出,对于小型商租公司而言,即使获得同业拆借资格,在金融市场上也难以找到合适匹配的拆借对手。考虑到公司资质与市场环境,内资租赁公司的隔夜拆借成本有可能在8%以上,这显然是这些公司无法承受的。此外,同业拆借只能解决临时资金缺口问题,无法解决长久的资金困境。

(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