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卷入美國大選 國家安全與行業經濟的矛盾將長期存在

鈦媒體

text

【亞太日報訊】大選總需要新鮮話題來刺激選情。

2月份兩黨初選開局意外不斷。共和黨方面,毒舌特朗普氣勢如虹,政治世家的傑布·布什高開低走,狼狽退選了,受黨高層青睞的盧比奧看來還要歷練;民主黨方面,希拉裡此前似不可及的優勢幾被節節上升的老僨青桑德斯消彌於無形。

25日剛剛公布的IBD/TIPP(投資者商業日報/Technometrica政策與政治研究研究所)全國民調顯示,希拉裡僅微幅領先桑德斯2個點(45%:43%);希拉裡恐怕也有劇情反轉之虞。傳統建制派們真是壓力山大。2月還只有4個州初選,而即將開始的3月份有28個州等待爭奪,恐怕才是重頭戲,特別是近在眼前的3月1日,這個超級星期二有12個州初選或黨團會議。

恰恰在這個關鍵時刻,蘋果掉了下來,蘋果扛上了華盛頓,卷入了美國大選。不過,這也給一些候選人出了到難題。

蘋果扛上了華盛頓

2015年12月2日發生在加州聖伯納迪諾郡的一場殺戮慘劇引發了這場全球矚目的爭議。衛生局員工賽義德·法魯克在一次培訓後的聚會中與同事發生衝突,之後會妻子持槍返回聚會現場實施了射擊和未遂爆炸,慘劇導致14人死亡,22人重傷。兩名嫌犯在逃跑過程中被警方擊斃。巴基期坦裔的法魯克和妻子都是極端伊斯蘭教徒,曾經去過沙特,在Facebook上匿名支持ISIS伊斯蘭國。

3日,FBI啟動反恐調查,6日即由奧巴馬總統在白宮向全國發表講話時正式定性這起事件為恐怖活動。

聯邦調查局FBI在調查過程中查獲了嫌犯法魯克使用的一部iPhone 5c手機,這是聖伯納迪諾衛生局配發給他的工作手機。但由於手機設置了密碼,按照蘋果IOS系統安全機制,連續十次輸錯密碼就會引發系統自動銷毀數據,但手機內可能包括殺手與國際恐怖組織聯系的關鍵證據。聯邦調查局因此尋求蘋果公司的協助。

按照2月16日加州河濱聯邦地區法院治安法官據聯邦司法部要求向蘋果公司簽發的令狀及19日司法部再向法庭提交的長達25頁動議,司法部要求蘋果公司向FBI提供技術幫助。蘋果公司在16日發布了對用戶的公開信拒絕了請求,25日又在法庭要求答復截止日前一天提交了長達65頁的正式動議要求撤消針對公司的法庭令。

為了理解後面各總統參選人的表態(甚至美國一些媒體和民調機構都沒有完全理解雙發爭議的焦點),有必要對於雙方的核心訴求和觀點稍做介紹。

首先看下FBI的請求及觀點:

1、手機是衛生局的工作手機,而不是罪犯所有。

2、FBI要求蘋果公司針對此次案件所涉手機向其提供專門的工具以削弱IOS系統安全機制,以便FBI可以暴力破解涉案手機。具體主要是包括三個方面的功能,無限制密碼嘗試而不啟動數據銷毀、可以通過與手機聯接的其它設備輸入密碼及取消密碼嘗試設置的時間間隔。換句話說,即增加FBI破解的可能和效率。

3、這個工具僅是一次性使用(所謂的“僅這一次、僅這部手機”),是一個為反恐的特例,由蘋果公司掌握,不是作為安全系統的“後門” (2月17日白宮也專門強調),更不是對個人隱私的終結。

4、蘋果公司不能將其商業利益凌駕於法律之上,蘋果正在利用這一事件為其營銷服務。

蘋果公司則有完全不同的觀點:

1、蘋果已經提供了很多合法的力所能及的技術支持,如嫌犯的雲存儲數據。目前困難局面也因為FBI操作不當,遠程更換了嫌犯iCloud賬戶密碼,使得自動備份數據不再可能,致使排除了其它技術解決方案,且FBI沒有與國家安全局NSA協同處理此事。

2、蘋果公司沒有現成的工具,這個工具等同是要開發政府版操作系統(被稱為FBIOS或GovmtOS)。

3、這個工具一旦創立,將不可能是一次性使用,實際是將安全系統開了一個“後門”,甚至是造了一把“萬能鑰匙”,這是史無前例的危險先例,蘋果全球數億用戶的安全和隱私將面臨威脅,這是司法部對個人隱私和互聯網安全令人恐懼的破壞。

4、法庭令違憲,包括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言論自由權(程序代碼也是言論的一種形式,這確實是有點讓人腦洞大開)和第五修正案有關剝奪自由的正當程序權。

5、適用法律不當,此案不應適用1789年的《令狀法》。根據1994年制定的《執法通信協助法CALEA》,除非運營商加密或擁有解密的手段,不得要求營運商解密(或為政府提供解密能力)用戶加密的通信。

人民支持誰

事件的主角,FBI的負責人詹姆斯.科米也認為“技術進步在我們所珍視的兩種價值——隱私和安全間制造了嚴重的緊張”,“這種緊張的解決應該由美國人民來決定”。那麼人民怎麼看呢?我們可以看看近期兩份民調結果。

一份是由著名的皮尤研究中心18-21日做的一個調查。根據其公布的調查結果,51%的受調查者認為蘋果公司應該解鎖涉案手機(這裡用詞為:解鎖手機),38%的受調查者不應該解鎖涉案手機,11%未有表態。

根據路透社19-23日在線調查結果,46%的受調查者支持蘋果抵制FBI要求解鎖手機,而35%的不支持蘋果抵制FBI要求解鎖手機的立場,另外有20%表示不確定。

兩份調查結果迥異。但從調查題目設置看,兩家調查機構都沒有完全理解爭議的焦點,問題設置具有導向性。但有意思的是調查結果的政黨傾向對結果的影響。

路透社的調查裡54%的民主黨人支持蘋果公司立場(反對者為31%),37%的共和黨人支持蘋果公司立場(反對者為45%),顯然民主黨人自由主義理念使其傾向於更看重個人隱私的價值。

皮尤的調查雖然明確政黨身份的受調查者對是否支持蘋果公司立場差異不大(民主黨人與共和黨人認為蘋果公司應該解鎖的分別為55%、56%),但有政黨傾向的獨立人士結果卻有明顯差異,類似於路透社的調查,趨向民主黨的有55%支持蘋果公司立場,而趨向共和黨的高達58%不認同蘋果公司立場。

即便是那場慘劇的受害人,在蘋果事件上也是矛盾的。一些受害人家屬聘請了律師要求蘋果公司配合FBI調查。但據路透社報道,一位叫做Salihin Kondoker的受害人家屬稱,作為蘋果手機用戶,其一開始認為蘋果公司應配合FBI調查,但他現在有些猶豫不決了。

蘋果公司為應對官司,高調聘請了裡根和布什政府的副檢查長,剛剛逝去的保守主義者領袖斯卡利亞大法官的曾經助手——特德·奧爾森,而其夫人正遇難於911事件。由國家安全受害人家屬來為保衛個人 隱私辨護,是蘋果公司的策略,也凸顯了分裂。

兩份調查都顯示,沒有一方有壓倒的優勢,美國社會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相當分裂。

候選人怎麼看

人民的看法分裂,總統候選人可不好辦了,說的不好那可是要影響選票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政治人物的表態實在有些讓人啼笑皆非。

先說民主黨。民主黨是執政黨,事情由奧巴馬政府挑起。但民主黨自由主義的傳統,黨的候選人並不能明顯支持奧巴馬政府的立場,這也是台上與台下的區別。希拉裡與桑德斯兩人在18日微軟全國有限廣播公司的辯論中均發表了觀點。

希拉裡,這位民主黨老將,不愧是外交老手。 她先是將當前的情況稱為“困局”, “我看見事情的兩邊,我認為大部分人都看事情的兩邊”,辯證法也用上了。 然後居然將這個內政問題變成外交問題 ,“關於開一個門,為加密系統建立一個所謂的後門,這種能力可能被集權政府,如中國、俄羅斯和伊朗政府所濫用,他們也想要這種能力”。當然, 還要取悅美國人民 ,“聰明的美國人民肯定能找到解決方案,幫助FBI進入加密數據”。

換句話說,希拉裡“天真”地認為存在一種只能好人掌握,壞人不能掌握的加密技術。

桑德斯說話也謹慎起來。首先表達對隱私的擔心,“我非常擔心美國出現大哥”。接著又說,“另外,我也擔心再次發生針對我們國家的恐怖襲擊。坦率地講,我認為這裡應該有可以到達的中間方案”,“這裡必須有一個平衡,我作為一個非常強烈的自由主義者相信,我們能夠在不損害我們的憲法權利和隱私權的情況下打擊恐怖主義”。

聽完他的表態後,恐怕也是不知所雲。

再來看看共和黨。一路領先的特朗普還是延續其一貫的快人快語的大嘴風格。特朗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蘋果公司大加斥責, “你們想想吧,蘋果不會讓我們進入凶手的手機?他們以為自己是誰?不,我們一定要打開這部手機”。

“這是一個‘常識’問題,我百分之百同意法庭。如果是那樣,我們就應該解鎖這部手機。我認為,從安全的角度來說,我們必須解鎖這部手機。 我們必須使用頭腦,我們必須使用常識 。有一天有人會稱我是有常識的保守主義者,我們必須使用常識。我們的國家存在很多問題” 。

特朗普19日甚至發推特號召民眾抵制蘋果公司,以此迫使其破解涉案手機。不過當有人發現他是使用蘋果手機發送推特時,他又發了一條信息,稱其有兩個手機,如果蘋果公司不解鎖手機,他將只使用三星手機。

雖然特朗普並沒有完全明白事情的焦點,但他明確的表態還是讓人喜歡。

克魯茲還保留在共和黨的競爭隊伍裡,仍在與特朗普苦戰,希望猶存。在17日晚CNN組織的晚會上,克魯茲先稱“蘋果公司擔心此舉將為所有手機開了後門有非常嚴肅的理據”,但話鋒一轉,他認為“FBI的國家安全利益高於蘋果公司的擔心,這符合憲法第四修正案,他們(FBI)有具有約束力的搜查令”,不過他也說了些緩和氣氛的話,“我們應該能夠邊走邊嚼口香糖。我們能夠同時保護我們免於恐怖主義和保護我們的民權”。態度也算明確。

被共和黨給予厚望的建制派——盧比奧參議員的表態比起前面兩位同僚可“精巧”多了。“如果我們通過一部法律要求蘋果公司創立一個後門,犯罪分子也能夠想出後門在哪裡”,“我們將必須與科技企業合作想出一種方法加密,這種方法允許我們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獲取信息”。換句話說,盧比奧認為加密技術本身可以決定何時開後門,技術是中立的,這個基本原則,他都忘了。

共和黨其它幾位已經淪為陪太子讀書的參選人也都有表態,不過這些表態也是讓人雲裡霧裡。

俄亥俄州州長約翰·卡思奇稱“我不認為這是一個政府權力伸手過長的案例,你知道,在我們國家有恐怖分子,我們必須知道他們在跟誰通信的更多細節”。這個答案似乎過於隱晦,也沒有觸及關鍵。

相比之下,卡森的表態簡直令人忍俊不禁。“我認為,蘋果公司,可能還有其他一些人,現在不大相信政府。人們不相信政府可能確實有很好的理由。但我們必須客服這些問題,因為我們面臨巨大的恐怖威脅,極端分子想要摧毀我們”,

“所以這是一個人們要學會相互信任的問題,意思是蘋果需要坐下來與值得信任的人談,我不知道,這可能要等到下次選舉”。言下之意是蘋果公司可以不與奧巴馬政府合作,但如果他上台了,就應該合作。這個邏輯實在有些燒腦。

保羅參議員在共和黨裡顯得比較另類。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共和黨人,保羅曾以杯葛爰國者法而著名,此次仍秉承其一貫支持個人隱私保護的立場。

“關於這次法庭令的特別之處是他們要求蘋果設計一種現不存在的進入手機的方法,因他們強迫蘋果成為警察力量的一部分,並發明出新東西”,然後他警告道,“一些人認為這個舉動可能違反第一修正案權利,在我們要求電話公司拿出這種東西時,我們決策應三思”。

最後我們看下來自科技企業的共和黨參選人,原惠普公司總裁菲奧裡納怎麼說。她說,“奧巴馬政府並沒有要求大的科技公司為打擊恐怖主義提供幫助繞開加密系統,不過FBI和其它聯邦政府已經自己在做很多次了”。她似乎還認為硅谷科技公司配合打擊恐怖主義還不夠,她這個觀點恐怕很難得到硅谷的諒解。

不過,相比之下,共和黨人整體上還是傾向國家安全優先。

蘋果在捍衛什麼

911以後,布什政府加強了信息監控,硅谷囿於大勢,一直隱忍至今,特別是斯諾登的爆料更是羞辱了蘋果等硅谷公司。此次事件也可說是一次壓迫已久的反彈,出氣。蘋果公司目前正竭力將問題轉化為個人隱私保護問題,或者是對抗華盛頓的英雄。谷歌、微軟、Facebook、Twitter等美國主要互聯網公司也都公開與蘋果同仇敵愾。

但正如原原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羅傑斯所言,“真正的危險在於國家安全需求與行業經濟利益的分裂”。筆者以為,這也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及互聯網的無國界特征與企業的國家身份和國家利益的邊界性的矛盾,這種矛盾將長期存在。

3月1日,眾議院情報委員會還要為此召開專門的聽證會。當然,蘋果公司也要考慮,會否引發國會以國家安全的名義嘗試更嚴厲的立法?操作不當也可能使得硅谷在2013年斯諾登事件後受損的聲譽再遭打擊。

無論如何,從這些參選人的表態看,蘋果公司及硅谷這些自由主義者們恐怕還是要一如既往地更多支持民主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