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區風貌
【亞太日報訊】福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2015年,中央確定福建省作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福州是支點城市。為更好地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福州正努力建設成為聯通東盟、對接台灣、輻射內陸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
在首屆聯合國海陸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城市論壇召開前夕,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長楊益民先生接受亞太日報專訪,向記者介紹了“四區疊加”優勢作用下,福州在經貿文化發展方面的前景與戰略。
2015年4月,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楊嶽(右),福州市長楊益民(左)共同為福建自貿區福州片區揭牌。
推動“四區疊加” 實現跨越發展
據楊益民介紹,2015年是福州不平凡的一年,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四區疊加”曆史機遇——福州新區獲批成為全國第14個國家級新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正式揭牌;國家將福建省確定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福州為支點城市;中央支持福建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福州成為全國唯一擁有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海絲核心區、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四區疊加”的城市,享有很多政策支持,獲得了實現跨越發展的曆史契機。
對於如何把握“四區疊加”的難得曆史機遇,加快福州經濟社會發展,楊益民認為,福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努力:
一是進一步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目前,福州全市擁有23個重點工業園區,已形成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紡織化纖、輕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新材料及能源等重點產業集群,其中千億產業集群達5個。特別是充分發揮福州新區帶動作用,去年底以來,新簽約了三批項目,在北京簽了投資總額3300多億的央企項目,在香港簽了投資總額1000多億的項目,與福州民營企業簽了投資總額1100多億的項目,總共是5000多億的新項目,主要是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好項目、大項目,將在今明兩年陸續落地。下一步,福州將充分發揮“四區疊加”的政策優勢,加強“三維”對接,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產業龍頭項目,加快打造東南沿海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現代金融中心、文化創意之都、海峽會展之都、總部經濟高地、海洋經濟強市以及全國重要旅遊目的地。
二是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福州作為一座因開放而崛起的沿海城市,過去快速發展靠的是開放,當前更要堅持實施大開放戰略,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特別是“海絲”戰略的實施和自貿區福州片區的建設,為福州拓展對外開放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下一步,福州將全方位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重點推進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城市的交流合作,爭取開通更多的海港、空港國際航線,辦好各類“海絲”活動,構建高效營商服務體系,着力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引導進出口企業在福州片區注冊,加快江陰整車進口口岸、跨境電商產業園、兩岸金融創新合作示範區、海峽智貿城等平臺建設,擴大對外經貿規模。同時,充分發揮對台優勢,通過培育兩岸交流品牌、建設兩岸交流往來綜合樞紐、對接台灣優勢產業等舉措,加強與台灣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全方位對接。
三是進一步提升改革創新水平。 福州新區之“新”,就在於通過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符合客觀實際、促進區域發展的體制機制,為其他地區提供有益參考。下一步,福州新區將緊盯實現投資貿易便利化、營商環境國際化的目標,加快推進以大部制、扁平化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投融資體制為關鍵的經濟改革,以城鄉統籌為重點的社會改革。特別是創新建設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新區“多規合一”工作,推動新區建設與產業升級“雙輪驅動”,實現產城聯動、協同發展。同時,加快自貿區福州片區建設,特別是抓住制度創新這一核心任務,爭取推出更多可複制、可推廣的舉措,促進更多投資貿易便利政策向自貿區外輻射延伸。
四是進一步保護好生態環境。 重點要把握好、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也就是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福州是全國最“綠”和空氣質量最好的省會中心城市之一。目前,森林覆蓋率達55.6%,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二位。2015年福州城市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六位、在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三位。良好的生態環境已成為福州一張金字招牌,吸引着大量的企業和優秀人才到福州創業興業。下一步,福州將牢固樹立“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理念,嚴格把好項目准入關,抬高門檻,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永續發展之路,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既合理開發和節約使用各類資源,又嚴格實施生態功能區劃,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綠色福利”。
五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由全民共享。近年來,福州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目的,加大民生投入,近幾年全市民生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都達75%以上。下一步,將進一步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普惠共享,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特別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補缺補漏和提高標准,在廣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優質資源向農村和薄弱地區傾斜,大力推進社會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和社會公平。打好脫貧攻堅戰,今年實現脫貧2.07萬人,到2017年實現全面脫貧。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福建調研。
發揮地緣優勢 建設海絲戰略新樞紐
福州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楊益民認為,福州要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有許多工作要做。應該根據福州實際情況,將推進交通建設、經貿合作、人文交流作為重點,爭取在這三個方面取得較大突破:
一是建設重要交通樞紐。 不斷完善以海港、空港和鐵路、幹線公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綜合交通網絡,重點打造聯接東盟、台灣和內陸的區域性交通樞紐,充分發揮福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交通樞紐作用。
二是打造經貿合作樞紐。 充分利用“四區疊加”賦予的特有優勢,着眼東南亞地區和台灣地區,不斷拓展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在經貿交流、產業合作上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以項目為載體,推動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加快發展、做大做強。大力發展境外養殖,推動福州羅源灣水產養殖向東南亞轉移,實現與東南亞國家在漁業經濟上的互利共贏。
三是構築人文交流樞紐。 重點是不斷打響“海絲”品牌,繼續辦好亞洲合作對話工商大會、絲路國際電影節、海絲國際旅遊節等各類重大“海絲”活動,加強與海絲申遺城市的協作,建成開放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展示館,打造福州市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品牌。同時,實施文化“走出去”,借助廣大榕籍華僑華人以及國際大都市協會的平臺力量,推動與“海絲”沿線國家建立友好城市關系。
彰顯文化魅力 書寫海絲曆史新名城
作為曆史文化名城,福州迄今保存了大量與“海絲”有關的古跡、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存。
楊益民強調,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福州厚重的曆史和文化積澱對於福州融入新海絲建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福州十分重視“海絲”文物、遺跡的保護,特別是通過編制《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規劃》,積極開展福州海絲文化遺產點文物主體保護情況巡查,加大對懷安窯古渡、東岐碼頭、閩王祠、閩王德政碑等“海絲”曆史古跡的保護修複,2012年,“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此外,福州市還高度重視海絲文化的挖掘,着力推動閩都文化與海絲文化融合發展,成功舉辦海絲博覽會、亞洲合作對話工商大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市長(高峰)論壇、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海絲國際旅遊節等系列活動,積極搭建新絲路人文交流的重要平臺。同時,福州市正在推動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爭取設立“鄭和經貿文化友好協會聯絡辦公室”,進一步打響“船政文化”等一批海絲文化旅遊產品,着力打造海絲曆史文化新名城。
開放匯聚資源 打造經貿合作新平臺
福州曆來就是我國開展對外經貿活動的重要口岸,福州港是國家沿海25個主樞紐港之一,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通航;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是全國重要的幹線樞紐機場,已開通國內外航線106條,航線覆蓋全國主要城市(包括港澳台)以及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美洲、澳洲等地。
伴隨改革開放和“海上福州”建設,大批榕企沿着海絲軌跡“走出去”到海外興業,境外客商也紛至遝來,海絲博覽會、海交會、漁博會等一系列招商平臺的搭建,將福州與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據楊益民介紹,目前,福州擁有海外鄉親400多萬人,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往來。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00多億美元,與東盟、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超過65億美元,福州企業對“海絲”沿線國家投資協議總額8.78億美元,東盟已經成為了福州的第三大外貿夥伴。
對於福州經貿合作新平臺建設,楊益民指出,當前福州將緊緊抓住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和福州新區建設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開放優勢,推動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交流合作機制,推進福州保稅港區、閩台(福州)藍色經濟產業園、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等園區載體加快建設。特別是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目前已發展境內外會員130多家,首期實現6大類海產品線上交易,交易額已突破3200億元,將着力打造成為東南亞乃至世界具有影響力的海產品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同時,以漁業合作為突破口,不斷擴大與東南亞國家、地區的經貿交流合作,推動福州羅源灣水產養殖向外特別是向東南亞轉移。2014年,福州市代表團到東帝汶、印尼等國家,開展遠洋漁業考察活動,就進一步合作開展境外水產養殖與當地政府、企業達成了許多共識。目前,福州已在印尼、緬甸、毛裏塔利亞等國建立了6個境外遠洋漁業綜合基地、3個境外水產養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