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俯瞰兰州景观。(资料图) 韦德占 摄
中新网兰州6月5日电 (闫姣)“兰州是一座努力改变的城市。”来自广州的大学生许慧,在兰州生活学习了6年。她说,与大众“黄沙漫天”的刻板印象不同,这两年间,兰州发生了很多变化,“线缆入地、街巷改造、黄河夜游、网红书店……能游玩的地方多了”。
兰州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也是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但受历史、区位乃至自然因素的影响,屡遭“孤芳自赏”的争议。近年来,兰州通过提出建设“都会城市、精致兰州”发展新定位,外修“颜值”内炼“气质”,渐成为众人眼中的一座“后浪”城市。
图为兰州街头的共享单车,摆放整齐,按颜色划分了停车区域。(资料图) 张鑫 摄
和许多未曾到访兰州的游人一样,在许慧眼里,“贫穷、落后”是这座西北内陆城市的固定标签。“来甘肃之前非常担心,但来兰州久了才知道,这是一座融合多民族文化的‘丝路城市’,渐渐喜欢上了这里。”她说。
许慧对兰州的第一印象是像个“盘丝洞”。而如今,这座城市整理“妆容”,人工裁剪、捆扎无用线路,收纳往日杂乱无章似“蜘蛛网”的外露电线,直至干净、整洁,提升颜值。经常往来于兰州城关区佛慈大街的七旬市民张建华说,“以前啥都是乱的,电线东拉西扯,现在感觉城市档次高了,变得精致了”。
5月底,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街道红星社区一街道拐角废弃花园改造的“口袋公园”建成开放。西固区福利路街道供图
“力争协调好相关部门,做好工作,今年完成清剪工作。”兰州城关区城市管理局城市景观科副科长乔健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去年开展线缆入地已来,截至5月底,已共剪除废弃线缆4万余米。
今年以来,兰州还发力规范共享单车,通过标注“色号”,设置“电子围栏”等方式,整治乱停、乱放等行为,“靓丽”大街小巷,致力于减弱视觉上的脏乱差。
城关区城市管理局交通秩序科科长余晓燕介绍说,自去年起,就开始多措规范共享单车。近期,更推出了共享单车示范街,用蓝、黄、绿三色划定各企业的单车停放区域。线上设置“电子围栏”,超出规定停车范围的扣除一定费用,以此来规范、引导企业及市民,保持街面的美观度、整洁度。
图为兰州城关区白银路街道一社区图书馆为居民发放的“读者卡”。(资料图) 闫姣 摄
兰州变废为宝“点缀”街头巷尾,还将废弃公园改造为赏心悦目的“口袋公园”,就连游人热衷打卡的百余里黄河风情线,目之所及,有摆摊吆喝的烟火气,但也不乏“条条框框”的整齐感。
近年来,这座内敛的城市“修饰”颜值待游人的同时,不忘内炼“气质”添“书香”。
兰州本就是一个书香满地的城市,创刊于1981年的《读者》杂志,发行量稳居中国大众期刊类第一,记录了民众的阅读时光。还有智慧图书馆、社区书院、图书漂流站、城市自助书吧,以及花样百出的“网红书店”为兰州增添了书香。
6月4日,一家三口在黄河风情线沿线的“城市自助书吧”扫码借阅图书。 闫姣 摄
沿黄河而设的城市自助书吧于今年投入运营,只需动手扫码,就能借到心仪的书物,既可闲坐在附近长椅,吹着河风捧书而读,也可带回家“咬文嚼字”细细品味。
“没有好的氛围,好的作品,全民阅读是无法普及的。”《读者》集团总经理赵金云接受采访时称,《读者》给大众提供好书,搭建好的读书空间,例如读者小站、读者乡村驿站等集阅读、分享、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店,环境十分安静优雅,“同时,利用我们的品牌,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引导大家读好书”。
在赵金云的印象中,她的学生时代,大众对好书“如饥似渴”,往往整个宿舍点着蜡烛,通宵读书,而现在人们更习惯于电子阅读。由此,除了纸质书,读者也推出了微信公众号、读者蜂巢APP等诸多线上读物,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以后还会不断在阅读数字化方面创新、推进”。
“当然了,还是更倡导‘纸质书的感觉’。”赵金云说,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要政府带头,家庭参与,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