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综合 如一
近日,德国跨大西洋关系负责人彼得•拜尔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距离美国大选只有5周时间,最终不论谁入主白宫,欧洲与美国都需要共同面对“与中国的新冷战”,因为两方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
彼得•拜尔是德国政府负责德国与美国和加拿大关系的协调员,他表示,中美之间的新冷战已经拉开帷幕,并将对本世纪世界秩序产生影响,因此,欧洲必须与美国并肩面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巨大挑战。
四年来,特朗普与默克尔在北约、伊朗、贸易和气候等问题上频频发生摩擦,德国目前认为与拜登合作可能会更容易些,这似乎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拜尔坦言,自己并不会天真地以为只要拜登获胜,一切就都不一样,就要开启一个“黄金时代”了。只是如果拜登上台,美德之间跨越大西洋的友谊会再次变得更加合理、可靠,可预估。
拜尔坚称,即使特朗普连任也不会导致西方世界的崩溃,并例证自己和美国国会议员及美国很多州都保持着长期密切的合作。他说:“谁能入主白宫非常重要,但这并不能主导大西洋两岸的友谊。”
拜尔对于从美国身上学到的“自由与民主、和平与繁荣”等传统价值观心怀感激,他说:“这些价值观是美国人教给我们的,我们仍然感谢他们,这是值得铭记的。”拜尔还表示,过去十年中,德国曾忽视了与美国的关系,他认为德国应该对这段疏远负部分责任。
对于拜尔认为美德要在“与中国的新冷战”上统一战线的观点,亚太日报特约评论员孙成昊表示,美欧对华认知存在误差是美欧无法联手对华的根本原因。美国主要从霸权护持的角度看待中国发展,采取的是“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认为中国的发展将必然挑战美国的利益,更多从实力政治、冷战思维的斗争角度思考对华策略。因此,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国内要求调整过去四十年对华政策的噪音甚嚣尘上。
而欧洲的对华认知与美国存在明显差异。2016年,欧委会在《欧盟对华新战略元素》中就提到,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而影响力日益增长,利益拓展到全球范围,中国必然会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要求得到更大的发言权。因此,欧洲认可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的现实,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威胁。欧洲的担心并不是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而更关切在经济交往时中欧是否能够在规则上达成一致,总体上仍然强调中欧合作的巨大机遇与潜力。
8月份,崔天凯大使应邀出席2020年阿斯彭安全论坛,就中美关系有关问题与阿斯彭战略小组执行主任尼古拉斯•伯恩斯,以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对外政策首席记者安德利亚•米歇尔进行在线对话,崔天凯当时表示,冷战不符合任何一方的真正利益,无法提供解决问题的任何方案。“新冷战”的发起者也必须仔细掂量自己将付出的代价,以及给世界带来的灾祸。
德国政客若在这一问题上做出误判,站在中国的对立面,蓄意将中德双方推向对抗和冲突,无疑将对中德传统友谊造成伤害。不仅是中美两方,各国都应作出正确选择,在相互理解和尊重基础上,为构建“后疫情世界”新的、更稳定的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