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的微雕传承路:刻入中华文化为作品注“魂”

中国新闻网

text

朱次元在掌心上展示微雕乐器 吴建勋 摄

中新网湖州10月14日电(施紫楠 吴建勋)左手固定住一块寿山石,右手持一把微雕细刀,年逾古稀的朱次元屏息静气,通过显微镜在长宽仅数毫米的区域内构思创作。毫厘之间,洋洋洒洒的诗词歌赋和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画呈现眼前,让人叹为观止。

年逾古稀的朱次元如今每天坚持伏案创作 吴建勋 摄

微雕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精微艺术”,历代来被称为“绝技”。家住浙江省湖州市的朱次元曾是一名木模工,在20世纪80年代偶然接触微雕后,便心生向往,随后开始自制微雕刀具,用绣花针磨出笔尖或刀口当刻笔,尝试在有机玻璃或石料上进行雕刻。

打开微雕世界的大门后,朱次元潜心投入,一发不可收拾。从印章到头发丝再到汗毛,他不断挑战自我,30多年来累计获得6项国家级精品展金奖荣誉、两项国家专利,二度打破吉尼斯纪录,在业界获得“细入毫发,巨纳乾坤”的美誉。

朱次元正在进行创作 吴建勋 摄

在外人看来,朱次元的每一件作品都“栩栩如生”,但他却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只停留于器物上的形似。深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希望将中华文化精髓刻入作品。在他看来,“这样的作品才有‘魂’,才是独一无二、不可效仿的。”

经过无数次构思和长达16年的精细打磨,朱次元终于完成了展示中华民族起源、朝代更迭、礼仪文化的综合材料微雕大台屏《中华魂》。

朱次元介绍,《中华魂》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为创作背景,分“华夏溯源”“中原竞雄”“古韵迎宾”三个篇章,包含了黄帝像、八卦图、唐诗宋词、民族乐器等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礼仪文化。

此外,微雕乐器作品也是朱次元的得意之作。这一系列作品中,最大的直径5厘米,最小的仅有1.8厘米,是由手磨微小的零部件一点点拼装而成,利用头发丝制作的琴弦上还微刻了诗词歌赋。

通过放大镜看微雕作品 吴建勋 摄

“每把乐器作品的制作时间少则数月,多则好几年。看着它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如今,朱次元仍坚持每天伏案创作,这些年先后也收了多名徒弟,仔细传授发刻和兵器制作与微刻手艺。

“我希望,中国传统的微雕技艺能够后继有人。”不仅如此,朱次元还和年轻的弟子们一起钻研微雕艺术品市场化的路子,希望通过市场开拓,让微雕传承更具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