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峥
昨天,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中国之旅圆满结束。
“带来法国总统骑兵卫队的棕马当礼物,在演讲中秀中文,在出访首站向中国古代帝王秦始皇致意……他处处精心安排,希望给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民众留下深刻印象,为两国关系注入新活力”,有舆论这样评价。
最大亮点
在2018年开年之际,当其他西方大国埋首于内部事务时,法国再次摆出了“欧洲可靠伙伴”的姿态。54年前,当西方国家都对中国“避而远之”时,戴高乐总统率先做出对华建交的决定。54年后,马克龙抢在月底即将来访的英国首相前,成为中共十九大后首位来访的欧洲大国领导人,这也是他上任后首次出访亚洲。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指出,在美国“内向”倾向明显和欧洲民粹主义抬头背景下,非左非右、锐气逼人的马克龙希望利用机会,带领法兰西民族发挥大国作用,重拾昔日荣光。巴黎政治学院教授简·菲利普·贝赫说,马克龙想用自己的方式展示西方,也试图把中国提升为全球事务伙伴。
在中法联合声明中,中法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还有“紧密持久”的前缀。过去3天,在西安和北京的两场演讲中,马克龙一定程度展示了自己的“中国观”:彼此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提升政治互信,凝聚战略共识,是此访最大亮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对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指出。
从法国角度看,作为新一代欧洲政治家,马克龙的世界观正在发生变化。他试图摆脱以往欧洲看待中国发展的陈旧观念,希望实现全新的中法关系。就中方而言,上述两点也是外交部发言人公开表明的“访问预期”。崔洪建说,“从这个角度看,马克龙这次来访很成功。双方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的诸多领域重申了一贯立场、找到了新共识”。
丁纯认为,通过“元首外交”,马克龙不仅与习主席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情、了解了彼此想法和行事风格,还增进了对中国基本立场、理念和政策的理解,这对于发展两国关系、扩大两国合作裨益良多。
共同利益
此次访问中,马克龙对习主席“一带一路”的倡议不吝赞美,甚至表示准备好从中扮演“主角(leading role)”。在10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法方欢迎“一带一路”倡议,两国同意本着互利原则探讨具体合作项目。
“‘一带一路’倡议是马克龙访华会谈中最重要的一个点”,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院专家科蒙特说。《纽约时报》评论称,当西方许多官员疑虑重重时,马克龙“迅速做出拥抱中国的动作”。
事实上,这并不是法方首度“拥抱”中方这一倡议。去年5月,法国派前总理拉法兰出席北京的高峰论坛;去年11月,法国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巴黎论坛,开西方国家之先河;这次,马克龙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开启访问。有评论称,法国之所以高调支持“一带一路”,既有引领对华合作、倡导多边主义的长期理念,也符合其开拓海外市场的现实需要。
崔洪建指出,这反映出在全球治理、世界经济、“一带一路”共建等领域,中法拥有清晰而广泛的共识和共同利益。眼下,两国还拥有开启新合作的良好契机。中共十九大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同时,自马克龙上台后,法国也进行了一系列提升经济竞争力的改革。法方期待中国增加在法国的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减少贸易逆差。
法新社称,马克龙就“一带一路”、中法合作的积极表态,将被其他欧洲国家效仿。崔洪建认为,双方加强合作的态势,至少将对欧洲舆论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一来,自历史上最具“戴高乐气质”的总统就职以来,法国在欧洲的话语权逐步提升,其做法无疑会在欧洲产生影响。二来,中方也希望法国能把此访的积极成果,推广到欧盟层面。近年来,就对华合作,欧洲内部有不同声音。马克龙来访并达成共识,至少能让欧洲内部支持对华合作的声音处于更主动的位置。
微妙局面
马克龙来访前,有外媒评论称,法国每年对华贸易逆差逾300亿美元,马克龙也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崔洪建说,不可否认,中法关系有共识的一面,也有竞争的一面:两国在贸易规则和利益上仍存在一定分歧,也就是欧洲和法国常说的“平衡”问题。但是,根源是法国经济结构不平衡和竞争力下降所造成,需要通过其国内改革逐步解决。
在此访中,马克龙似乎并没有就经贸问题“随波逐流”。彭博社拿马克龙访问期间签下的贸易订单与去年11月特朗普访华时的成绩作比较。马克龙镇定地说:“比起数字,我更喜欢后续行动。”
有观点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法、中欧关系似乎面临一个微妙局面:一方面,双方都愿意增进合作;另一方面,新的问题、分歧不断涌现。专家指出,利益融合达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进入一个瓶颈期,这是双边交往的正常过程。这将考验双方的政治智慧:如何更好地找到平衡,把积极面做大,抑制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
“从马克龙访华,我们看到了中法、中欧关系的复杂性”,崔洪建说,“也看到了双方努力用积极和长远的眼光找平衡、找共识,争取更好地处理眼前的分歧。”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