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一带一路”,读懂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

文汇报

text

【亚太日报讯】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一带一路”,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反响。正在举办的上海书展上,《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一带一路”:全球发展的中国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系列丛书等“一带一路”相关主题图书备受关注。这些图书涉及历史、地理、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俗等各个方面,多维度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

了解“一带一路”,古代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绕不开。陆路丝绸之路,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延续近2000年,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以罗马为终点,曾是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从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为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筑起海上通道。“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的承继性主要体现在,带有和平对等交流、兼容并包的基因。

比起古代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又是一次意味深长的超越,让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有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充分体现了东方发展的战略智慧。”它不仅是对欧亚传统贸易路线的简单复兴,更呈现出战略意义,可被视为中国对于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长远战略谋划。它是当前世界最具影响力、最有操作前景的发展战略理论,成为中国和沿线国家地区共同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中国与世界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

 

读懂“一带一路”,读懂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

亚洲和欧亚合作的新图景正被重新勾勒

这本书是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首部学术专著。作者邹磊,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博士。

作者以政治经济学作为主要研究路径,将“一带一路”置于横向与纵向的双重比较中,初步建立了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史中三大核心问题地缘、贸易与宗教的再思考,获取理解“一带一路”的历史视野;通过对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中东“现代丝绸之路”的深入剖析,获取理解“一带一路”的当代参照。这本书对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合作的最新趋势、深化对内政和外交互动关系的理解、增进对不同时期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演变的认识等,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性和战略性?在邹磊看来,“一带一路”分别蕴含了中国在近期和中远期两个层面的内外战略思考。作为新时期中国区域战略的优先方向与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一带一路”不仅只是对欧亚传统贸易路线的简单复兴,更体现了中国对于未来国内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长远战略谋划。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超越古代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东“现代丝绸之路”,从而呈现出战略意义之关键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特别指出,作为全球性大国的美国,尽管身处“一带一路”域外,事实上是无法回避的重要相关方。随着中美关系的日益国际化,两国未来势必将围绕“一带一路”开展战略协调。尽管目前中美在亚太的战略竞争态势有所加剧,但双方在相关领域尤其是中亚和中东事务的合作空间亦在增长,从而给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舞台。

正因如此,这本书让人们看到,在古代丝绸之路衰落数百年之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在重新勾勒亚洲和欧亚合作的新图景。

■书摘

东西与海陆关系是理解“一带一路”的关键。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大致以唐代中期“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呈现出陆路衰落、海路发达的历史性兴替。随着近代西方的兴起,海上贸易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欧亚大陆的路上贸易通道彻底没落。

“一带一路”倡议所着眼的正是对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中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的调整。它既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路线,同时也是从海路和陆路分别将东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相联系起来的新图景。相较于以往沿海或沿边省份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新时期的“一带一路”无疑有可能将国内东西地区纳入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版图中,从而蕴含着更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带”与“一路”并非竞争性的替代关系,两者的同时提出正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统筹东部和西部、海洋和陆地的战略意志。

目前,随着现实情势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所覆盖的地理范围已超越最初所面向的中亚和东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从中国西部地区出发,沿北、中、南三线横贯整个欧亚大陆,将东南亚、中亚、俄罗斯、蒙古、西亚、南欧、中东欧和西欧相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将从东部沿海各港口出发联通太平洋和印度洋,历经南海、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阿拉伯海、波斯湾、亚丁湾直至地中海,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东北非、南欧等地区。相较于唐代的“安西通西域道”和“广州通海夷道”,或是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覆盖范围和涉及国家都得到了空前的扩大。

平心而论,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东部沿海地区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沿海开放、海洋贸易和海上运输在固有国家战略和国际体系中的优势将继续存在。随着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合作网络和临港产业带建设的深入,海上丝绸之路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潜力将得到进一步体现。然而,作为中国与沿线国家资金、能源、人员、技术、商品乃至货币流通的陆上新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有助于重启没落已久的陆上贸易通道,弥补海上贸易路线的现实和潜在风险,更有助于实现对“重东轻西”和“重海轻陆”格局的内在局限性的超越。

“丝路学”进入跨大区域经济发展实践阶段

这本主题为“一带一路”的书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首席经济学家李义平评价它“对跨大区域经济发展给出了新的观察视角,并为学习和理解‘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基于地缘经济规律的整合思考。”作者冯并,是经济日报社原总编辑,长期从事经济新闻工作和经济研究。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将为世界带来什么?世界瞩目之下,“一带一路”又会面临怎样的考验?广大读者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冯并在这本书中以自己的深入思考给出答案。他意识到,“一带一路”发展构想不只是一个理论,而且具有深厚的内容与内涵。平等互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其灵魂,共商、共建、共享是其追求,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这五个通则是其方法论。正因如此,“一带一路”具有明白如话的可操作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经济合作布局到建立不同形式、不同合作程度的经济伙伴关系,从自贸谈判到项目合作,从贸易到投资,从金融合作到新的国际金融机构的筹备,成果巨大,尤其在第22次APEC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期间,中国启动了亚太自贸区路线图。冯并认为,这其实是“一带一路”的新进展,显示了“一带一路”发展的影响力和巨大的能量。

针对“一带一路”提出至今近两年国内与世界的积极反响和不断推进的实践,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均衡”、“跨大区域经济合作”等现象,这本书提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在冯并看来,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关键阶段,中国的发展也进入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一带一路”的发展构想使得“丝路学”进入现实的跨大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与地缘经济战略学阶段。围绕“一带一路”,中国全新全视角的丝路发展战略学开始出现,并成为多种国内国际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战略。

■书摘

现代丝绸之路也即“一带一路”有新的现实特征。这些新特征有三个,即共建共享合作内涵的延展性、丝路联通的通透性以及经济和文化硬软实力交相融会的浑然一体性。

共商、共建、共享是责、权、利的统一,是平等合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新型国家经济关系的新的准则。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经济合作,必然会产生主权的部分让渡,包括税率、过境保税和人员流动的大幅度放宽,等等。事涉主权,必须在共商中平等让渡。新丝路建设是一种跨国跨区域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国家的社会习惯与治理传统,也关系到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现实发展水平与状态,同样需要在共商中求同存异,在相互谅解中达成一致。共商的本质是话语权平等。共建的要领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实现双赢和多赢的经济互补,是市场平等。共享则是在平等互利中分享共同发展成果。共商、共建、共享就是对共同发展完整的诠释,是最能形成人心相向合作效应的建设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讲,共商、共建、共享也是倡导建立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模式乃至世界秩序的“新丝路版”。

“一带一路”构想将两个丝路即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整合一起,通盘地、多维地去考察、去规划,使丝路经济贸易发展第一次跳出古丝路的地缘局限和海陆各自互不相属的旧棋盘,着眼于海洋和陆地广阔空间的地缘联系,产生了海陆兼通的思维愿景,形成丝路经济发展的新的显著的地缘经济特征,使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海陆并举的通透性。“一带一路”构想的通透性还显示在发展战略本身的透彻性中,这就是重视历史经验又不拘泥于历史经验,连接了实践认识的历史长河,打通了经济发展规律运行中的认知隔膜,极为明了透彻地点出经济规律与地缘规律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使之高度契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高度契合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引出广泛的共识和操作上的顺势力量。

“一带一路”的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内核和诚邻、惠邻、富邻的理念,加上双赢多赢的经济合作,硬软实力交相融会,必然形成巨大的影响力,使路子走得更远更长。

延伸阅读 了解“一带一路”,这些书值得一读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荣新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全书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以及与某些区域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此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

《丝绸之路》

  刘迎胜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迎胜研究和考察丝绸之路而撰写的学术著作。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全面系统阐述了陆路与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发端、发展过程,展示了数千年来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宏大历史场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这本书史料丰富,视野宏阔,分析客观,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权威之作。

《丝绸之路新史》

【美】芮乐伟·韩森 著 张湛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芮乐伟·韩森在这本书中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现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丝路学研究》

  马丽蓉 著

  时事出版社

这是一部研究中国“丝路战略”软环境的著作。作者马丽蓉,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她在书中重点研究了丝路辐射空间内的中国人文外交,从新的视角重审作为“文化线路”之一的丝路后发现,“丝绸之路”已衍化为“丝路辐射空间”,并从历史梳理、主要项目、反思与展望这三个方面论述中国人文外交,整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外交的项目。

《海上新丝路》

  张诗雨 张勇 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这本书在全面回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衰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海洋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现状,并立足全球海运未来走势,探讨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提出了振兴海洋事业的政策建议。作者认为,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产业,继续扩大海上航路,建设21世纪海上大通道,重启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当下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丝路列国志》

  李永全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介绍了欧亚大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35个国家的基本情况。每篇用一万多字的篇幅对各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包括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同时也介绍了各国的地理、人口、国家发展简史和文化特色以及各国的投资环境,尤其是投资政策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