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一號文件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 凸顯政策變化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2017年2月5日發佈的中央一號檔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引發香港媒體關注。

香港《經濟日報》5日發表題為《中央一號檔登場 料有利農業股》的文章指出:2017年“中央一號檔”正式發布,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場人士指,檔再聚焦農業,相信短期內利好A股農業板塊。

文章解讀,一號檔全文約13000字,共分6個部分33條,包括:優化產品產業結構,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一號檔又說,要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用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啟動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一號檔還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一號檔還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必須直面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盡力降低改革成本,積極防範改革風險,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經濟日報》文章引述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指出近幾年中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開了頭、有進展,但需要在發展目標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數上再理清,在政策舉措上再加力。

工作人員在蔬菜基地的大棚內給番茄整枝打杈。新華社記者楊世堯攝

香港《星島日報》5日發表文章《中央“一號檔”聚焦農業供給側改革》指出,一號檔的發佈首次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19份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檔,也是自2004年以來連續第14次聚焦「三農」。

文章寫道,回顧近7年來的中央一號檔,2011年至2013年的主題分別是水利、農業科技、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將「農業現代化」寫入檔案名。同時,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詞首次被寫入了中央一號檔。澎湃新聞網報道,今年的中央一號檔則首次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寫進檔案名。

報道引述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的觀點稱,目前中國的農業面臨很多的問題,主要為農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主要矛盾已從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部分農產品階段性的過剩,以及高品質的農產品供給不足;其次,資源環境消耗過度,農業生態問題突出,比如東北黑土地的退化、土壤面源污染等;第三,相較於進口的國外低價農產品,國內的農產品競爭力跟不上等。2017年檔中的6個部分相對應地解決相關問題。

李國祥還表示,2016年中國就已開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針對玉米庫存高企、價格倒掛,2016年中國對東北三省一區玉米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玉米作為大宗產品,更多作為一種飼料作物,希望通過市場定價,國內的市場玉米價格能夠有所下降,能夠跟進口的玉米相抗衡。李國祥稱,業內把2016年稱為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啟之年,今年則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另外,香港《文匯報》發表《中央一號檔: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解讀一號檔,優化農業產業體系且勇於承受改革陣痛。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圖為福建農民處理剛收割的水稻。中新社

報道解讀一號檔,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文報道指出一號檔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必須直面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勇於承受改革陣痛,盡力降低改革成本,積極防範改革風險,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