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青稞何时传入中国?最新研究定格距今5200年

中国新闻网

text

欧亚大陆早期作物及文明交流路径,文化区及研究点位置。周新郢供图

中新网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源自两河流域的普通小麦和裸大麦(青稞)是迄今所知最早传入中国的两种“西方作物”,它们究竟在何时、通过何种途径传入中国?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小强研究员团队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建军研究员等,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通天洞遗址共同完成的最新研究给出答案称,距今5200年,小麦和青稞通过欧亚草原传入中国。这一重要研究成果论文已获权威科技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以主题文章形式在线发表。

研究点与研究区域概况,a。通天洞遗址照片;b。通天洞遗址周边植被分布特征;c。萨乌尔山垂直植被特征;d、e。相关探方地层及年代分布。周新郢供图

学界普遍认为,欧亚大陆早期陆上传播交流通道主要有喜马拉雅南麓通道、中亚-塔里木盆地的绿洲通道、北亚草原通道三条,小麦青稞传入中国是哪条通道?

成果论文第一作者周新郢12日通过网络接受采访时介绍说,该研究团队通过炭化植物种子、木炭、花粉、动物遗存等考古记录以及年代学的综合研究,将中国境内已知最古老的驯化普通小麦和青稞的年龄定格在距今5200年,这为小麦/青稞农业向东传播以及东西文明交流的草原通道提供了最早期的证据。

通天洞遗址出土炭化作物。周新郢供图

研究者们认为随着西亚伊朗早期农业人群的扩散,普通小麦和青稞在距今5500前后传播至中亚西天山的山麓地带,然后由中亚早期农牧人群经西天山北上带入阿尔泰地区,在5200年前形成通天洞遗址的普通小麦与青稞农业。随后,这些从事简单粮食生产的人群将这两种作物继续向外传播,一路向东,通过欧亚草原带将西亚作物传播到河西走廊及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再到黄河流域、,一路则继续向北则传播至西伯利亚草原区。

他指出,中亚南部种植的早期小麦和青稞等作物向北传播,是从低纬度低海拔地区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的传播,可能会遇到光周期敏感性、较短生长季节、低温等气候环境和植物生理障碍。原始麦类作物可能与当地野生大麦进行了杂交从而具备适应高纬度高海拔的生理特征,而有壳大麦、豆类作物没有成功适应高纬度气候。这也很好解释了在西亚与中亚众多的早期驯化作物中,为什么只有小麦、青稞被“选择性”引入中国北方高纬地区,也揭示在汉代“绿洲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北方的“草原通道”是早期东西方文化和文明交流的最主要路径。

通天洞遗址周边植被变化及区域气候指标对比。周新郢供图

通天洞遗址同时代文化层中还发现大量绵羊骨骼以及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骨骼,显示早期北方草原人群从事粮食生产、牧业及狩猎相结合的生业模式,以适应草原与干旱区的气候环境,并可能是青铜时代北方草原人群早期生业模式的原型。

花粉记录显示,距今约5000年前后通天洞山地垂直植被带至少向上迁移了300米,年均温度可能比现代高1.8摄氏度,这一时期温暖气候可能为阿尔泰地区的早期粮食生产及人群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而距今4000-3500年间全球气候出现变冷趋势并发生周期性冷事件在阿尔泰地区响应明显,这促使北亚早期草原人群向周边地区扩散,从而促进这一时期欧亚大陆技术、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

周新郢说,近年来该研究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国家开展了相关研究,已证明源自中国北方的粟、黍农业在中亚阿姆河流域出现的时间不晚于距今4000年前,源自中国南方的水稻经过喜马拉雅山麓地区向西传播,出现在中亚的时间出现不晚于距今1700年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