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群體情緒變化似曾相識。
尤其是在股市。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紐約股市崩盤,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508.32點,跌幅達22.6%,其衝擊也波及亞歐股市,是為金融史上最著名的股災之一。
股災的到來並非毫無徵兆,至少在此之前已經有人警告股價的增速脫離企業盈利數據的支撐。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高級經濟學家馬克·卡爾森說,股價的攀升推高了市盈率,養老金入市和鼓勵企業並購的稅務優惠也對股市起到了推升的作用。同期的宏觀經濟走勢與此並不那麼匹配,全球利率在上升,美國的貿易赤字在擴大,美元走軟,已催生了加息的預期。
金融市場的一些變化也開始有了“現代化”的氣息。電腦已經開始在股市應用,根據設置條件自動執行的程式化操作已經開始出現。一些衍生工具可以讓基金經理在下跌市中通過對沖減少損失;在期指和現貨市場出現差價的時候,套利活動也出現了。這些因素成為後來在下跌市中放大風險的重要因素。
觸發變化的消息之一是在10月14日傳出鼓勵企業並購的稅務優惠措施可能會被取消,商務部的貿易赤字也超過預期,加息預期升溫。接下來的15日和16日,拋壓繼續存在。到了19日,市場有大量的拋售盤,對沖工具的提供者開始被迫賣出,甚至由於技術因素一度超賣,形成短暫的小反彈。不過,拋售壓力繼續加大,賣盤甚至多到交易市場不能及時處理。大機構在市場上也成為主要的拋盤者。在19日交易日的最後一個半小時,股指崩塌,當天三大股指下跌幅度均在20%左右,造就了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證監會主席戴維·路德的評論被認為加劇了市場混亂:“到某一個時候,但我還不知道具體會是什麼時候,我可能會跟紐約證交所談話,討論短暫地,非常短暫地暫停交易。”
不過,這一次美聯儲的應對被認為是適當的,得以避免了更為嚴重的後果。在20日開盤時,美聯儲出面發表聲明:“依據作為中央銀行的責任,美聯儲今日確認隨時準備提供流動性,支持經濟和金融體系。”
此外,紐約證交所採取措施,限制在現貨市場和期指中套利的投機者利用電子自動對盤系統(DOT)自動拋售,芝加哥期權交易所的交易後來也暫停,部分斬斷了現貨和期貨市場的聯繫。再加上一些企業自19日下午已經宣佈股票回購計畫,美國股市在20日的交易日中間最終形成實質性支撐,避免了更為慘烈的下跌。
1987年股災中,還有另一個在其他股災中也時常出現的鬼魅:杠杆盤。說白了,就是借錢炒股,放大風險或收益,在市場急劇下跌一定幅度後,觸發了被動平盤,並形成惡性循環。
雖然有了救市措施,美國經濟還是受到影響,畢竟消費者信心與股市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麼決策層迅速決定出手,哪怕是姿態性的,以穩定市場信心。
市場信心的變化源自預期。決策層介入,對於市場預期有顯而易見的影響。
回到1929年,也有最終觸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股市崩盤。
那時候還沒有電腦,但在市場上,卻也有杠杆盤:有時候只需要付10%的資金就可以得到足夠的錢去炒股,這意味著收益更能放大十倍,但同時一旦有損失,也會放大十倍。1929年9月,美國股市飆漲,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業務也還沒有區隔,銀行大舉入市,帶動一些個人投資者也進入市場,雖然明知市場最終會崩潰,但自以為精明的投資者總是相信那個最後接棒的倒楣蛋不會是自己。美國股市的市盈率當時一度達到60,但這也阻擋不了希望賺錢的心。當時的融資盤占比據估算占市場總值的5%,被認為已經是很高。
當時正是自由經濟思潮風行的年代,政府把“不干涉”奉為金科玉律。從1929年到1932年,美國股市的市值蒸發80%以上,成為這一股市暴跌以及引發的經濟衰退被稱為大蕭條的主要理由之一。直到1955年,美國股市才差不多回到1929年股災之前的水準。這時候已經過去了20多年。
當時擔任美國總統的胡佛基本沒有干涉股市,但後來試圖通過基建等專案創造就業機會,拉動經濟。當然,政府也投入資源幫助失業者。不過,這些措施成效有效,直到二戰時期,美國才依靠戰爭帶來的軍工等產業發展,迎來翻身,成為經濟超級強國。
對於市場干涉應該到什麼程度,始終是一個有爭議的難題。
不過,奉行不干涉立場的往往是發達市場,投資者都有良好教育背景,心智已經相當成熟,機構投資者和有決策能力的投資者是市場主體。即便在美國,也不是不干涉。一定意義上說,監管機構已建立了更為完善的架構,也更善於通過微妙的手段來引導市場向良性迴圈提升。
後來另一個為人津津樂道的案例是香港特區在1997年金融危機中捍衛市場的故事。作為一個小的開放型經濟體,香港一直實施聯繫匯率制,即通過市場操作維持1美元兌7.75港元的固定匯率。
根據香港的貨幣發行局機制,香港發行的所有港幣,當局都承諾以固定匯率兌現美元,從而將美元作為一個錨。這樣好處是可以避免幣值劇烈波動,但壞處是在貨幣政策上失去自主調整的餘地。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同樣奉行固定匯率制的泰國被攻破,當局被迫放棄固定匯率,金融市場隨之劇烈動盪,經濟損失巨大。
國際炒家起初在市場上對港元發起攻擊,由於香港有足夠的外匯儲備,當局接盤港元,聯繫匯率制仍得以維持。不過,在香港的匯率機制下,隔夜拆解利率卻也大幅上升。這對股票市場造成了壓力,而國際買家已經在市場上做空香港股票。香港特區政府最終還是決定入市干預,也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辦法是接手港股的賣盤,從而推高港股,讓做空者無功而返。
這樣的做法在當時面臨一定的輿論壓力,因為歐美一直奉行不直接干預股市的政策。不過,多年以後,香港做法的正確性得到確認。這也改變了過去人們認為無論如何政府也不應該入市直接接盤的看法。後來的全球金融危機也使得人們開始相信各國政府應該攜手合作應對可能突然出現的金融市場崩盤。
如今,人們對於國際金融市場黑天鵝事件的看法已有顯著改變,熔斷機制和其他一些旨在特殊情況下平穩市場信心的機制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用。不為別的,只因市場在積累了一定的風險後,釋放未必有序。
很多時候,市場上的突發事件甚至無法找到具體而準確的解釋,很可能是某一單賣盤突然觸發了市場反應,造成某一只股票大跌。一些基金經理認為,這可能是有人有意而為之,也可能是無意的賣盤觸發了恐慌情緒,在市場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避險情緒可能導致市場崩盤。
他們的看法是:股市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市場情緒,而群體情緒有時候不容易把控捉摸。(新華國際 陳濟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