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 近幾年,電商在農業各行業發展迅猛。然而,定位于農藥、肥料等農資電商業務的平臺,較之于農產品電商起步卻較遲。
為什么這個擁有萬億量級的農資市場,電商起步較遲?
近日,第三期華夏智董會在北京召開,農業部信息中心張興旺主任、農業部藥檢所隋鵬飛所長和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信息化研究中主任汪向東等專家以及云農場、農醫生、龍燈、江蘇克勝等國內一批主要農資電商和農藥企業當家人參會,并以“互聯網+背景下的生態農資模式重建”為主題關于農資電商發展問題展開討論。
汪向東認為農資電商發展起步較晚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一是經營準入有門檻。 農資市場過去長期實行特許準入制,農藥、種子、化肥等農資,不是誰想經營就能經營的。
二是貨源渠道有沖突。 尤其農資領域的大廠家做電商,往往擔心線上的增量干擾到自己線下已有的交易存量,擔心自己的“左右手互搏”是“自找麻煩”。
三是相關服務跟不上。 農資與日用品不同,對服務要求較高,光有農資產品的線上交易往往滿足不了用戶的需要。
四是行業監管要求高。 政府部門對農資市場的監管是高度重視的,但限于當前農業生產經營的粗放分散、監管機制方式本身的不相適應,線下市場的無序、產業組織的缺陷,也會讓人對開展線上業務顧慮重重。
農業部藥檢所隋鵬飛所長說:發展農資電商,關鍵是如何解決好農資電商平臺上的農資監管難題。關于電商平臺上的農藥監管難題,他提出了自己的監管思路:首先,不管是行業管理還是產業管理,盡快實現和信息化技術的融合。其次,就是實行信息化可追溯,如二維碼。就是在標簽上要求做強制性的信息碼追溯,作為標簽的技術內容。這樣,農藥產品出了廠之后能不能做到這個產品可追溯,監管部門可以用信息化的手段來做跟蹤,解決產品不可追溯的問題。三是互聯網+技術,FTIR(傅里葉紅外光譜),登記樣品用——就像人已出生就留下指紋。四是建一個解譜平臺——網絡互聯,實現遠程圖譜分析技術支持。
隋鵬飛在此次會議發言提到,監管光靠執法是不夠的,必須把這個信息讓用戶可以查詢到,讓農民買了藥一查就知道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