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文学改编电影,李碧华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作为香港创作环境下的代表作家,李碧华的作品时常流露出复杂心态。
香港有着特殊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作家与影人用各自的方式把对香港的认识与感受进行创作,通过文学与电影的表达,将不同年代时间线上所发生的种种体现出来。
不同于擅长制造爱情格言,笔下多呈绻缱的玲珑女人张小娴,也区别于文风尖刻精炼,将体面和沧桑完美相融的师太亦舒,素有“香港文妖”之名的李碧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名声响彻香港文坛和影坛。相比其他作家,她目光所及的人物总是那么偏离传统,她喜欢将角色的人性、妖性、邪性予以放大。她着墨于乱世男女的悲欢离合,书写他们的前世轮回与因果报应,她亦喜欢用另一视角拆解东方经典,旧事新编,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李碧华的字里行间里将港人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态体现到极致。她就像香港层层高楼里的一缕游魂,冷眼拿捏悠悠岁月里的红尘男女,把历史和现实的改天换地融在茫茫众生中的一个你我之中。
李碧华生于1952年,彼时的香港刚开始工业化进程,烙有英国殖民地与大陆“边城”的双重印记。
虽然李碧华为人低调,基本不在媒体上露面,但她的作品却被无数人奉为经典,所改编的影视剧也因张国荣、梅艳芳、王祖贤等一批风华绝代香港演员永远地记录下来。小说《胭脂扣》、《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秦俑》、《川岛芳子》、《霸王别姬》、《青蛇》、《诱僧》、《月媚阁的饺子》等都被她亲自改编成剧本。
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手段,改编必定会有损阅读时拥有的体验,而李碧华却能做到文学与影视,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在改编之后带给读者新的感受。除了故事本身情节精彩,李碧华的文体如同电影画面般,有种蒙太奇的组合感,仿佛为萤屏而创作。正因如此,由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兼具艺术性和文学性,文学拓展成视听语言表现手段,能将角色的颦笑之间,画骨画皮的神韵均体现出来,同时,担任过编剧的她也具备驾驭剧本的能力。
不少电影发烧友的心里都有一部压箱底的经典,那就是《霸王别姬》。精雕细琢的影像和深刻动人的情节在历史变迁的背景下有着惊人的效果。而原著就是李碧华用程蝶衣和段小楼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纠葛为线索,将文学虚构与国粹经典、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巧妙融合,曲折动人,读来极具张力,发人深省。
电影与小说最大的区别就是结局。小说中的蝶衣并没有像虞姬一般自刎而死,而是用“戏,唱,完,了”,程蝶衣的幡然醒悟作为结局。无论是何种结局,《霸王别姬》无疑已经达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是电影和文学的成功“联姻”,将帝王将相与才子佳人的故事投射在京戏班子中两位角儿的身上,用同性间的奇情为着力点,展示了时代车轮碾压过的家国悲剧和让人感叹哀恸的人生如戏。李碧华笔下的戏子分量不轻。从京剧名角到都市明星,她似乎偏爱这样多重身份的角色,肆意在现实,小说和戏中游弋。人物背后是隆隆作响的历史火车和惊天动地的政治号角,但在一出一进,一颦一笑间,历史成了一片磅礴深沉的背景,读来只觉命数。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李碧华妖娆的文笔,巧思的情节在《胭脂扣》中也充分体现。1987年的这部香港剧情片由李碧华改编自自己的同名小说,由关锦鹏执导,梅艳芳及张国荣等主演。影片用来回插叙的手法表现如花的回忆与现世的更迭,以如花与十二少的情感作为主线,场景调度精致,情感表达细腻,镜头自然流畅。两位风华绝代的演员张国荣与梅艳芳的演出,更是让李碧华笔下“旧日繁华,缱绻西塘,楚馆秦楼,莺梭织柳,不过是飘渺绮梦,只落得信誓荒唐,存殁参商”的描写赋予闻者伤心,听着落泪的心痛之感。
与《胭脂扣》一样,《古今大战秦俑情》也是突破时空、生死的限制,男女主人公亦上演了一场可歌可泣的传奇爱情故事。本片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秦俑》,由程小东执导,巩俐、张艺谋、于荣光主演,讲述了秦朝郎中令蒙天放与少女韩冬儿三生三世的爱恋纠葛,于1990年在香港上映,1993年台湾改编成电视剧,可谓穿越片鼻祖。
不同于小说,影片中加入了不少幽默元素将电影的商业性得以彰显,蒙天放戴着穿着古人的衣服戴着墨镜,还与收音机“对话”都让人忍俊不惊,演出了一幕令人哭笑不得的笑闹剧,老谋子张艺谋痴汉一般的脸和尚未进军好莱坞的巩俐出奇的登对,他们的爱情也从戏中延续到了戏外。
电影拥有配乐渲染气氛也是小说不具备的特点,在叶倩文一首深入人心的《焚心以火》中,红妆加身的冬儿纵身火海的镜头为电影的精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观众定能理解作者为那段旷世奇缘写下的句子——“那雄伟壮观、辽阔广大的俑馆内,古今交融的世界,人都很渺小,只是,世上还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
不过,这部电影与原著相比改编着实不小,小说中也吞食了丹药的秦始皇也得以转世,在他策马离开这一片凝聚了千年心血的黄土残垣后,“东方升起红日”这一意象让读者自然地产生政治联想,但电影中却删去此情节,只将冬儿和蒙天放三生三世的情缘无限放大。
李碧华的许多文章都与东方古典历史挂钩。《白蛇传》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她却将多充当白娘子“陪衬”的青蛇变成主角,将全新的内容注入传统故事之中,让小青的爱与欲,缠与痴,妖性与人性的复杂性格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一览无余的展露出来。如果说白娘子是男人心中的女人,那小青则是女人心中的女人,从而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以及人的复杂本性。
小说《青蛇》写于1986年,而电影《青蛇》在1993年问世,由徐克执筒,张曼玉、王祖贤、赵文卓、吴兴国主演。而导演徐老怪则用不同于武侠的细腻笔触,将佛、人、妖三界的七情六欲、伦理是非在法海、青白二蛇、许仙之间的恩怨纠葛中呈现出来,影片的色调与配乐都是点睛之笔,在辛晓琪“人生如此,浮生如斯,缘生缘死,谁知,谁知?”的背景音乐中,烟雾缭绕,朦胧不清的景色与来回变换的色调,将蛇精勾人夺魄的妖娆,男女间充满爱意的缠绵,蒙上一层充满美感的面纱,在灯光、音效、镜头切换的加持下,很多场景甚至有种奇特的异域风情,将文学极好得融入视听语言。
不管是电影还是小说,《青蛇》颠覆诸多记载中对传统形象的认知。和尚、妖怪和人都经历过属于他们的悲欣交集,李碧华曾评价《青蛇》“就因不懂爱,故不悟,故苦海浮沉。”李碧华笔下的妖实在太叫人心疼,当张曼玉饰演的小青对王祖贤饰演的白蛇说“你总是说人间有情,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五百年相处也是情?你有没有把我当人看过?”这句话时,好像听到有什么东西碎了的声音。谁说她不懂情,小青二字合在一起,不就是“情”字吗?
李碧华的小说犀利简洁,直指人心,一会儿看得几乎落泪,一会儿却又毛骨悚然,2004年由陈果执导,陈可辛监制,杨千嬅、梁家辉等主演的惊悚恐怖电影《三更2之饺子》在香港上映,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月媚阁的饺子》。
故事讲述了嫁入豪门的过气女星菁菁为挽回丈夫李世杰的心,无意间接触到了一家回春饺子馆“月媚阁”,而所谓的回春秘方却是在一次次的交易之下,菁菁开始上瘾,最终变成了另一个月媚。
这不是李碧华第一次将食物写得如此“可怖”,在其短篇小说集《迷离夜》和《奇幻夜》中,关于食物的怪谈数不胜数,但是“食人”始终不同于其他吃食其他食物。影片中除了内容的灵怪,还可以瞥见对香港社会风貌的折射。
就写作动机和叙事角度来看,从李碧华的《饺子》说开去,再如《潘金莲的前世今生》、《鬼干部》以及上述提到的诸多作品中体现出港人的身份焦虑也基本符合了周蕾的文学理论。周蕾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裔理论批评家,从民族、国家的维度出发,以一个游离在中西方文化边缘人的角色,诉说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
不过,检视她们的坚守,不难发现她们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深入探讨,导致了其作品的局限。
李碧华作为香港创作的环境下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笔锋鬼魅,天马行空且离经叛道,又有着极强的中国传统古典文学和美学修养,她不但可以让都市传说走上“阴司路”,还写尽了世间情爱关系,刻画了痴男怨女在情爱中的微妙心理,于繁华中见苍凉,于魔道中见人间。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