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华人夫妇讲述在澳大利亚和中国不同的育儿经历

悉尼

text

  首先体现在观念上。到澳大利亚后,他们开始把养育孩子真正作为自己的责任。他们说,在中国时他们认为生孩子就是传宗接代,不光是他们小家庭的事,因此就把养育孩子的责任交给家人分担。当时,他们在深圳,工作十分繁忙,每周只有一天休息,孩子就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保姆照看。

  而在澳大利亚,社会的共识是,养育孩子是父母自己的责任,在生孩子之前就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经济上、工作上、心理上的准备,要保证有时间照顾孩子,陪伴孩子成长。在澳大利亚,与事业和收入相比,照看和陪伴孩子更为人们看重。

  刘昕和郑万里在决定再生一个孩子前,在经济和心理上都做好了准备,对工作也做了重新安排。郑万里说,他们的邻居生育了5个孩子,都是自己带,因为生孩子是自己的决定,就需要自己来承担这个责任,而不能推卸给家人。这种观念对孩子的价值观也将产生影响,孩子长大后会懂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为了亲自养育孩子,刘昕决定放弃当时在一家大公司的高薪工作,准备做一名全职母亲。尽管对未来是否还能找到这样一份好工作心里并没有底,但他们决定把孩子和家庭放在第一位。小儿子出生后,刘昕在家做了18个月的全职母亲。后来在重返职场时,她又对所求职公司提出工作时间上的要求,以确保有时间继续照顾孩子。刘昕说,跟孩子在一起是最珍贵的天伦之乐。

  其次,澳大利亚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父母。刘昕确诊怀孕后,医院就给他们发来一封信,要求他们都必须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父母培训班,以了解孕期中每个阶段的注意事项。例如,胎儿有了心跳后母亲要避免看刺激性的电影,胎儿耳部开始发育后母亲应该听的音乐类型,孩子出生前丈夫需陪妻子散步、按摩,为孩子出生做好准备,等等。孩子出生后,他们还要参加社区的父母交流小组,分享带孩子的经验,了解如何正确处理育儿问题。

  在中国生育大儿子期间,刘昕奶水不足,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也用了传统的催奶方法,但没见效果,结果只给大儿子喂了100天奶就放弃了。澳大利亚则鼓励母乳喂养,刘昕生小儿子时,从培训班和分享小组学到很多科学的方法,结果给小儿子喂了14个月的奶,她才发现不是自己不能哺乳,而是方法不对,没有科学的指导。

  第三,澳大利亚有“家庭高于一切”的社会价值观。郑万里说,在澳大利亚,家庭是高于一切的,如果家庭有需要,向公司请假是理直气壮也是理所当然的。澳大利亚有一种法定带薪假,就是针对照顾家庭和个人需求的假,每年可以请假10天,不扣工资。家庭一旦有需要,工作安排要让位于家庭需要。例如,在去见客户的路上接到家里有人生病或有急事的电话,你可以马上通知公司,由公司安排他人继续处理与客户之间的事,而你可以去处理家里的事情。澳大利亚社会的共识是:如果一个员工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看重,就不会被认为是一个好员工,公司也不会将其视为一个有爱心和有责任心的人。有一次,郑万里在公司日历上留言说妻子要出差几天,他需要照顾家庭,但公司安排工作的经理没有看到而给他安排了工作,郑万里向那位经理提出意见,该经理不仅马上进行调整,还两次郑重向他道歉。

  第四,澳大利亚把每个孩子看成独特个体,注重培养孩子的长处。刘昕说,刚到澳大利亚时,她像许多中国家长一样,要求孩子学习一定要拔尖,因为当年她就是一名学霸,所以当看到大儿子成绩不理想时就会跟孩子急,她现在想起来都感到非常后悔和内疚。澳大利亚的学校把每个孩子都视为独特的个体,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各有所长,从不把孩子和别的孩子相比较,总是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长处。因此,孩子也树立了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观念,不接受将自己与他人相比。

  刘昕说,她现在不会像当年要求大儿子要做到成绩数一数二那样要求小儿子,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特长上,注重培养孩子的品格和心理素质,让他快乐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爱心、有贡献的人,而这是比成绩更重要的。

刘昕和郑万里说,正是由于他们肩负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在此过程中他们真正享受到了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虽然他们为此付出很多,特别是在孩子刚出生的那段日子很辛苦,但这是父母应该做的。他们与孩子亲密相处,现在孩子不仅把他们当作父母,更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当他们勇于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时,孩子们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要如何爱家庭、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