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足夠信心和政策儲備對抗經濟增速放緩

text

新華社北京4月16日電

題:中國有足夠信心和政策儲備對抗經濟增速放緩

新華社記者

李雲路

李鯤

任沁沁

7.4%。16日公佈的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長數字印證了此前各方預計,中國經濟增速正在放緩。此間接受採訪的專家認為,總體來看,一季度依然是一個平穩開局,中國當前發展的方向更加追求結構合理和綜合效益。

國家統計局16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經濟(GDP)同比增長7.4%,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3個百分點。這一天,包括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一系列數字陸續公佈。此前,一季度的CPI、M2和進出口數據均不樂觀,“中國經濟硬著陸”“政府將再出臺刺激政策”的噪聲隨之響起。

中國一季度經濟增長數據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數字反映了改革開局之年首季經濟運行情況。更重要的是,這個數字其實是拋出了一個疑問:這會否讓中國政府改變宏觀調控策略?

無論是來自政府層面的表態還是學界的分析,均傳遞了這樣一個信號:對於經濟增速的放緩和短期的經濟波動,中國有足夠的容忍度去接受,亦有足夠的政策去應對。

“我們已經確定的方針和所擁有的政策儲備,能夠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挑戰,中國的發展有著很強的韌性。”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上的表述,顯示了矢志改革的中國高層對於“轉型換擋”期的中國經濟的態度:更加注重品質而非速度,更加注重中長期健康發展,不會因為經濟的短期波動而採取強刺激政策。

“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是本屆政府提出的新的經濟理念,顯示中國經濟宏觀管理的新思路──當經濟增長率仍在底限以上時,政府將主推調結構、促改革;而當經濟運行逼近下限,則要以穩增長、控風險為主。

經過一年的實踐,“合理區間論”被寫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並將這一區間設定在“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

經濟學者認為,如果將“上下限”具體到經濟增長速度,根據“十二五”規劃,7%應是增長的下限。而依據中國轉方式、調結構的大方針,8%應為經濟增長的上限。

“一季度GDP為7.4%,正處於這一區間內。因此無需擔心和過多地政策干預。”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說。

“即使經濟增速達到7%,在世界經濟大國中也是很好的數據。當然,7%的情況幾乎不會發生。”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說,“根據中國的經濟增長規律,今年的經濟增速也不會低於7.5%。”

按照“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目標是7%。2011年至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分別達到了9.2%、7.7%和7.7%,均高於當年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為7.5%左右。

其實,對於中國經濟基本面而言,各種因素和數字疊加交叉反映出的中國經濟景象顯示,已經不能簡單以GDP增長快慢而簡單評論經濟整體運行狀況的好壞。

一方面,3月份PMI數據首次微升、一季度企業景氣指數比去年四季度升高均反映了經濟平穩向好的整體態勢。但另一方面,一季度CPI低位運是總體經濟放緩的滯後反映,加之進出口數字雙下滑,以及產能過剩、財政金融潛在風險、房地產市場分化等矛盾和問題積累,顯示中國經濟依然存在下行壓力。

與此同時,一些積極的因素也在顯現。比如近期公佈的3月份鐵路貨運量、港口吞吐量、日均發電量等多項經濟先行指標出現回升,這些數據顯示二季度中國經濟可望有所改善。

此外,目前的CPI數值較低將為貨幣政策的調整預留迴旋空間;第三產業對GDP貢獻超過第二產業說明新的增長點正在形成;此外,各地財政在增加投資拉動的同時,其投資結構正在向民生和新興產業靠攏。

因此,如何在中國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新風險、新壓力與轉方式、調結構的深化改革長遠大計之間取得平衡;如何在面對經濟的短期波動與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長遠目標之間,相機決策、靈活應對,都將考驗政府的調控智慧和改革決心。

此間接受採訪的專家認為,中國政府所顯示出的對經濟增長速度的容忍度,說明其擁有足夠的調控手段應對風險,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有充分潛力實現7%至8%的增速,如果因為一時的短期波動而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損失的是中長期的發展戰略。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國務院對經濟增速的考慮是區間平均值在7.5%,若增長率偏離目標,貨幣政策可以進行微調。

“從國內外實踐看,經濟運行出現一定波動,有客觀必然性。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是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為此中國政府儲備了一定的‘政策彈藥’。”汪同三說。

專家普遍認為,所謂“政策儲備”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調整存款準備金率。目前,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較高,有較大的運行空間。如果經濟增速跌破7%,將會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息等手段,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二是放寬投資準入機制,比如成立鐵路發展基金,允許其發行債券,棚戶區改造融資渠道,讓民間資本進入更多領域,以確保投資增長同時解決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

三是加快財政支出。今年中國有1.35萬億元的財政赤字空間,在經濟增速比較低的時候可以加大支出,實現平衡;

四是過去投入不足的領域加大投入力度,比如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交通、地下管網建設以及節能環保領域的項目。

最為關鍵的是,逆轉增長必須有新的增長動力釋放,釋放新動力只有靠全面改革。

今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很多措施短期內不能實現拉動作用,所以必須通過政策微調把經濟下行趨勢托住,為進一步改革預留空間。

人們注意到,4月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公佈了旨在提振經濟的三大措施:一是研究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二是加快棚戶區改造;三是加快鐵路尤其是中西部鐵路建設。

“與以往的強刺激相比,這些政策最大的特點是它們能夠解決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而且都是與改革和調整結構相融合,不是單純為了刺激而出臺。”王小廣說。

李克強在博鰲表示,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是中國當前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也是中長期政策取向。

專家們認為,目前中國的經濟方針和儲備政策,真正體現了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動力、向改善民生要動力的發展方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