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改革信號

新華網

text

【亞太日報訊】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是回顧總結今年的中國經濟,更為2016年的經濟工作重點和宏觀政策走向定下基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引發了境外媒體的高度關注。

力推“供給側改革”促經濟轉型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置於空前重要的地位。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指出,作為中國年度最重磅的經濟會議,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中國經濟描繪路線圖,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文章稱,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中國領導人繼“新常態”之後,再拋另一經濟關鍵詞——供給側改革。中國輿論紛紛推斷,當局將在“十三五”期間,推動營改增結構性減稅以降低企業成本、淘汰“僵屍企業”以化解過剩產能以及推進城鎮化、國企改革、去房地產庫存等等,在供給側領域的結構性改革方面發力。事實上,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上臺之後,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力促產業升級、鼓勵企業創新以培育新動力等舉措,都是供給側改革的一部分。

法國《歐洲時報》發表文章稱,中國經濟既要穩增長又要調結構的局面已經形成,並且實現新常態、新發展的決心很強,這對經濟決策及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諸多應對之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疑是一大亮點,也顯示出最高決策層應對當前經濟困境的新思路。

分析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年末的陡然升溫,給人一種新鮮感,但實際上,這一變化有著深刻的背景。伴隨官方對“有效供給”的重視,通過供給側改革恢複市場活力、助推經濟轉型的活動也將風生水起,中國經濟發展由此走上供給側、需求側同時發力的新階段。

美國《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消費者對於更安全的食品、更好的醫療保健以及其他能改善生活質量的商品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中國並非需求不足,要做的是進行供給側改革來滿足這些未得到滿足的需求”。

另據香港《大公報》文章指出,與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相比,供給側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四大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這對中國經濟改革發展具有更深遠的撬動影響。

打出“組合拳”扭轉經濟形勢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的報道稱,對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說,面對今年全球都在經濟上盡顯頹勢的情況,需要做的或許會比其他國家要多,中國也是帶領其他國家走出困境的主要動力。文章稱,近期中國政府在各個關於經濟、金融的方面有大動作,包括人民幣入籃以及加入歐洲複興開發銀行等,這一系列的行動和政策顯現出中國政府的一個積極態度。

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一位消息人士的話說,中國經濟的最大限制在於供給不能滿足變化的需求。因此,明年的焦點是實施供給的結構性改革,削減企業成本。此人士還指出,經濟危機後,中國和世界經濟的恢複將呈L形,即大幅下跌後維持平穩增長。而明年中國仍將實行“寬松的”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美國彭博社報道指出,中國領導人在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表示,將采取進一步措施來支持經濟增長,包括擴大財政赤字,刺激房地產市場等。

文章援引新華社報道稱,“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為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中國領導人還支持推進結構性改革,並遏制對信貸擴張的日益依賴。

資本經濟公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馬克威廉姆斯表示,中國在恢複自身信譽方面面臨挑戰,為此將打出組合拳努力扭轉經濟形勢,至少短期內如此。很明顯廣義上的政策正在放寬,有理由相信明年將實施更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