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 孙成昊
11月3日,特朗普将奔赴夏威夷,启动外界高度关注的亚洲行。本次访问是特朗普执政后时间最长的外访,前后长达十余天,安排十分紧凑。根据计划,特朗普5日将抵达日本与首相安倍晋三会面,7日抵达韩国会见总统文在寅,8日起访问中国并与习近平主席会晤。10日,访问越南岘港,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并发表演讲。11日抵达越南首都河内进行官方访问,并与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一同参加双边活动。12日抵达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参加庆祝东盟成立50周年的特别晚宴。13日出席美国—东盟峰会,庆祝美国与东盟建交40周年,并与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举行双边会谈,14日启程返美。
不难看出,特朗普此访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双边会晤,也有多边会议,意在通过一次亚洲行达到多重目的,包括稳定中美关系、安抚盟友、巩固伙伴、高调宣示无意抽身亚太等。从今年的出访情况看,特朗普执政后已完成对中东、欧洲、亚太三个传统地缘板块的访问,而从访问内容对比上看,即使奥巴马任期内的“再平衡”战略的名号已经消失,亚太无疑仍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
此访除“朝核”与“经贸”两大热点主题外,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仍存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特朗普政府是否会推出能够取代“再平衡”的地区战略,这也直接决定了“美国优先”是否取代奥巴马时期的“亚洲优先”。此前,特朗普已经推出所谓“阿富汗战略”、“伊朗战略”,但究其本质都称不上设计精巧、综合全面的对外战略,不过是针对具体问题的战术调整却加以“战略”之名。
相比奥巴马执政初期,特朗普出炉亚太(或现在热炒的印太)地区战略的难度增加。一方面,特朗普执政首年受制于国内执政环境、改革推动缓慢,其精力仍聚焦于国内事务,对国际事务思考不足。由于医改在国内频频受阻,税改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大大延迟,国会两党对立、共和党内部分歧扩大、府会矛盾频频爆发,加之“通俄门”事件久拖不决,国内政治氛围牵扯总统过多精力,使其团队无暇顾及对外战略的“顶层设计”。
另一方面,白宫内部人事变动激烈,关键涉外部门岗位人员到位缓慢,直接影响战略出台速度与效率。比如在国务院,截止今年7月底,包括助理国务卿在内的39个高层职位仍然空缺,许多重要岗位仍为职业外交官“代理”,188个驻外大使岗位只有30个正式提名。就具体人员而言,负责东亚事务的助卿仍然是上届政府的董云裳,而薛瑞福也在上月底刚刚被提名为负责亚太的助理防长。这还意味着,即使相关战略出台,具体政策落地也将遭遇障碍。
尽管如此,特朗普仍有可能在亚洲行的重要演讲中仓促勾勒出其地区战略雏形。目前有两大动向引人注目。一是该战略很可能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参考此前参议员麦凯恩的“亚太稳定倡议”,通过不断加大对地区的军事投入打造地区战略的基石。
特朗普的“强军”思想自执政之初就一以贯之,这既与其个人对军人“情有独钟”有关,也与当前麦克马斯特、马蒂斯、凯利等军方背景人士扼守政府要职、对战略制定有极大影响力有莫大关系。前不久,防长马蒂斯出席东盟防长扩大会议时的表态已经传递出明显信号,美国在亚太安全政策上将延续甚至拓展奥巴马时期的军事方针。此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四边合作演化为亚太“小北约”的趋势亦不断凸显。
二是进一步将印度引入地区战略构想,或直接推出所谓“印太”地区战略。“印太”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新鲜,包括印度、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学者和官员都曾多次提及。特朗普政府更是频频使用“印太”概念,今年6月莫迪访美后两国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就曾出现“印太”的表述。
国务卿蒂勒森10月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关于“下个世纪的美印关系”的演讲以及此后的访印之行,也再次表露美国针对该地区战略思维的转变。美国是否会加快提升印度在美国地区战略中的地位,扶持其成为另一个在美国地区盟友及伙伴体系中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点同样值得关注。
作者简介
作者孙成昊,亚太智库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政治与外交,译有《国家不安全:恐惧时代的美国领导地位》《操纵世界的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幕》《西方情报机构与苏联解体》等书。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资深新闻从业人员和国际问题专家,长期从事国际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