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共同富裕助推国内大循环

新京报网

text

10月29日闭幕的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建议》清晰展望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要任务、重大举措等。

其中,《建议》首次明确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清晰素描。其核心要义集中体现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三个“新”字上。

而具体到“十四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则概括为“六个新”,即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挖掘新消费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

《建议》中的前面三个“新”是战略指引,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的认知支点,后面的“六个新”是丰富饱满的路径实现和着力领域。这些都具象化阐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就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双轮驱动也好,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循环相互促进也罢,目标就是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点,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把安全发展贯彻到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新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建议》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就需要在供给端与需求端平衡发力,提高安全发展的水平和能力。近年来,国际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日益复杂的不确定外部环境,尤其是一些“卡脖子”环节的暴露,突出影响到我们经济社会的安全发展。如果说通过“双轮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我国发展推动力的问题,那么消费侧的改革则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原动力的问题。

这就需要,按照《建议》要求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机制的改革:即在收入分配制度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等。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面临的问题是短缺,这导致我国尤其看重生产力,以解决有无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显示,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也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使得创造和挖掘新的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即挖掘新消费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具备了挖掘新的消费力的能力,才能为生产力指明航向。而这些,都需要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支撑。

在收入分配制度上需体制机制创新

事实上,包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金融危机,及近年来西方国家政治生态的极化等,背后的深层原因都是收入分配环节的失配,即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导致经济社会资源在投资与消费领域的分配出现了扭曲性配置,进而引发经济社会危机。

为此,当前我国要实现以内循环为主、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安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加快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缓解目前初次分配更多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局面,将有助于孕育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使内需真正有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

当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体系,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需提高劳动者在市场中的集体议价能力。这就要求在收入分配环节引入集体诉讼、辩方举证以及争议和解制度,为劳动者在劳资博弈中创造机会公平的环境。同时,适当通过修改《个人所得税》等法律,从法律层面降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税费。

其次,完善再分配制度,提高其效率和公平获取机会。这需要进一步推动政府财政预算向民生等公共财政服务领域转型,完善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公私功能清晰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在转移支付方面,实现财政转移支付补人头而非补砖头,即转移支付跟着人走,人在哪个地方常住,相应的补贴就转到哪里。

再次,要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积极效用,一定程度上需要鼓励和支持NGO组织,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慈善组织等NGO组织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企业,其主要的功能就是基于现代企业组织和治理理念,提高第三次分配的质量和效率,使得社会自治自律更高效、更经济。

总之,五中全会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与理论支持,开启了新的发展格局。期待接下来国内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能有效矫正初次分配中过度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现象,扩大中产阶层,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也期待再分配体系,更公平、透明和高效,也更多向公共民生倾斜,以及在第三次分配环节,为社会企业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刘晓忠(财经专栏作者,资深金融从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