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将有一次中重度污染过程

新京报

text

京津冀将有一次中重度污染过程

受偏南气流控制,气压低、湿度大、逆温强,整体扩散条件不利;北京今日0时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

昨日15时,北方地区真彩色遥感图显示,京津冀出现污染。根据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3月9日-14日出现PM2.5污染过程。图/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昨日,中央气象台发布的3月9日20时-10日20时的全国霾预报图显示,京津冀大部出现霾,部分地区有重度霾。图/中央气象台官网

3月10日-1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部偏南风、高相对湿度和贴地强逆温等不利气象要素维持,大气扩散条件较差,京津冀中南部沿山城市可能出现持续多日的中至重度污染。今明两天北京也将发生一次中重度污染过程。

新京报讯 受偏南气流控制,气压低、湿度大、逆温强,整体扩散条件不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经历一次中重度污染过程。受此影响,3月10日-11日,北京也将发生一次中重度污染过程。12日受降水和冷空气影响,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

根据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于3月9日-14日出现一次PM2.5污染过程。3月9日白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出现轻-中度污染,部分城市达小时重度污染。

今明两天北京也将发生一次中重度污染过程。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规定,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定于3月10日0时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

3月9日下午,北京市副市长杨斌主持召开视频专题会,调度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应急应对工作。杨斌强调,要高度重视,加大力度,抓早抓小抓细,严格落实黄色预警减排措施,加强督查检查、一盯到底,按清单抓到基层、到企业,压实“最后一公里”责任,最大程度“削峰降速”。要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重点围绕重型柴油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渣土运输车、施工扬尘等突出问题,加大全时执法检查力度,营造执法高压态势,引导社会共治、主动减排。

■ 探因

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 区域内相对湿度大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组织专家,对本次污染过程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判。

未来一周以静稳高湿的不利气象条件为主,易造成污染物的累积和转化。根据最新气象条件预测结果,3月9日-1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地面主要受弱气压场控制,将出现静稳高湿的天气。夜间至清晨时段,区域内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且逆温强度逐日增强,大气扩散能力大幅降低,会造成污染物的累积。同时,区域内相对湿度逐日升高,普遍达到80%-90%左右,伴随后期弱降水天气,导致高湿条件持续,使气态污染物二次转化速率加快,促进颗粒物吸湿增长,造成PM2.5浓度快速上升。

根据最新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10日-14日,京津冀区域大部受持续偏南气流控制,叠加强逆温、高湿等气象要素,大气扩散条件极端不利。预计区域北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山西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中北部以轻至中度污染为主,京津冀中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其中,12日受降水过程及弱东北向冷空气影响,京津冀中北部扩散条件略有改善,但污染形势总体维持。

15日-16日,受西北向冷空气过程影响,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自北向南改善,预计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

17日-19日,受可能的冷空气过程影响,扩散条件有利,京津冀区域大部空气质量进一步转好,以优良为主。

■ 延展

“十四五”要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专家称华北污染排放需再降七成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有效遏制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对此,专家表示,实现空气质量彻底改善,华北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削减70%-80%。

重污染天有很大不确定性

“重污染天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空气是流动的,空气污染是地区与地区之间互相影响。比如,北京光靠自身治理很难独善其身,还要帮助周边的城市协同治理,提供资金、技术,实行联防联控。”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认为,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疏解污染产业的过程中,要有一个区域概念。

彭应登说,气象条件、污染排放和空气质量的改善都有密切的关系,“在还没有对气象条件脱敏的情况下,我个人认为,‘十四五’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在京津冀地区还是一个很难的目标。乐观地看,应该是在2030年到2035年。”

要继续围绕四大结构性污染发力

彭应登认为,需要彻底改善空气质量,应该继续围绕四大结构性污染发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构建长效的大气污染治理体制和机制。”

在他看来,空气质量改善的终极目标是空气质量不受气候的影响。“即使在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我们的污染排放极低,不足以累积构成重污染。就是说,在出现静稳的天气情况下,也能不形成重污染,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变化和气象条件之间脱钩了,脱敏了,这是真正实现了空气质量改善的终极目标”。

彭应登估算,要实现这个目标,华北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削减70%到80%。

加强移动源控制,反思汽车政策

《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显示,2019年,移动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细颗粒物、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

“现在的道路上跑的汽车基本上是国五、国六的标准,但非道路移动机械很多是国二、国三的水平,污染排放强度比较大,现在全国都在加强这方面的治理。”彭应登说。

他认为,在环境治理的同时,应该对当前的汽车产业政策进行反思。

“目前,汽车产能严重过剩,给机动车污染的治理带来很大压力,也给城市有限的生产生活空间造成极大拥堵。”彭应登说,汽车的生产、使用到报废,包括汽车的堆放、拆解过程产生的危险固体废物无序处置等,都可能造成二次污染。他认为,是到了反思汽车政策的时候了,及时调整汽车发展政策,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