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適用技術吸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取經”

text

新華社蘭州6月13日電(記者張文靜

王豔明

朱小燕)推廣太陽灶、治理風沙、收集雨水……如今這些適用技術在造福中國的同時,也吸引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目光,特別是吸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到中國“取經”。

“再過十幾天,我們為發展中國家學員舉辦的新能源技術國際培訓班將開班,今年我們還要為中亞國家專門舉辦培訓班。”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長喜文華說。

作為中國最早的太陽能研究機構,在過去30多年的發展中,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一直致力於新能源的研究與推廣,目前已發展成國際太陽能科研和技術培訓中心。

“從1991年到2013年,由中國政府出資,我們已為世界128個國家和地區培訓1300餘名太陽能、風能技術和管理人才。”喜文華介紹說,其中的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蒙古等位於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學員有很多。

近日在蘭州舉辦的“亞洲合作對話絲綢之路務實合作論壇”上,塔吉克斯坦經濟發展與貿易部司長阿克薩卡洛夫表示,希望借助蘭州的國際太陽能技術培訓班,將甘肅豐富的實用技術和經驗帶回本國,應用於塔吉克斯坦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去年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在阿克薩卡洛夫等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政府官員看來,技術與人員的交流是“一帶一路”實施“先鋒”,也是相互需要的。

而在太陽能適用技術走出國門的同時,中國另一項經驗豐富的技術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派人前來“取經”,這就是風沙治理。

中國西部生態脆弱,沙化危害尤為嚴重。近年來,甘肅通過科研和示範,大面積風治危害區域得到治理。位於蘭州的中科院寒旱所、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成為推廣這一技術的“領頭羊”。

與甘肅等中國西部地區類似,絲綢之路沿線的很多國家也面臨著大面積土地嚴重沙化的危害,其渴望學習中國先進經驗。草方格固沙技術、高立式柵欄阻沙技術、旱地造林技術等,這些在中國實踐證明對沙漠化治理十分有效的技術,通過國際培訓班不斷走出國門,從上世紀80年代起,已有50多個國家的數千名學員從中受益。

“對絲路沿線國家來說,在建設‘一帶一路’過程中,構建安全的生態屏障尤為重要,是推動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蒙古國駐華使館參贊巴特琪琪瑪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蒙古和甘肅接壤的部分地區沙化日益嚴重,希望能將甘肅在防治沙漠化和植樹造林的先進技術“帶回家”。

已連續多年為甘肅沙漠化治理培訓班授課的以色列可持續發展農業專家拉阿南·卡齊爾表示,這種交流對雙方來說均受益匪淺。中國在為很多國家培訓大量人才、輸送寶貴適用技術的同時,也收穫頗豐。數十年前,以色列滴灌技術被推廣至甘肅後得到大範圍使用。如今,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的農業種植已採用這種節水技術。

在卡齊爾看來,由於絲綢之路沿線很多國家面臨水資源短缺問題,因此在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過程中,也要格外重視水資源利用,以保障經濟長足發展。

事實上,乾旱缺水的甘肅一直在破解這道難題,嘗試結合民間智慧探索出雨水集蓄利用技術。近年來,甘肅省水利廳承辦多個雨水集蓄利用技術援外培訓,為包括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傳播相關技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