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全球經濟可能迎來好年景

金融時報

text

【亞太日報訊】正如已故的約翰•肯尼思•加爾佈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生前所言:“經濟預測的唯一功能就是使占星學變得受人尊敬。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講不出任何有用的東西來。你至少可以指認出一些經濟趨勢以及些許已知的未知之事。

據《金融時報》消息,世界經濟極有可能繼續增長。畢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經濟每年都保持增長,唯一的例外是在爆發金融危機的2009年——那一年,世界經濟按市場匯率計算收縮了2%,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大致未縮未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世界經濟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將以近4%的速度增長。這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同時,這也是很了不起的:4%的年增速可使世界經濟規模每18年就翻一番。

我們同樣非常確信的是,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將快於高收入經濟體,而亞洲新興經濟體(東亞和南亞的國家及地區)將是增長最快的。這也已成為一種長期的模式。

至少自1980年以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每年都快於整個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即使在亞洲金融危機最為嚴重的1998年也是如此(儘管那一年二者的差距很小)。亞洲經濟增長正在減速,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放緩。但亞洲經濟仍有望以6%以上的年增速增長。

預計整個新興經濟體的年增速將接近5%。同時,高收入經濟體的年增速預計將略高於2%。新興經濟體增長快於高收入經濟體的主要原因在於後發優勢:能夠使用已有的技術。這種潛能遠未耗盡。除非發生某種災難,否則在未來幾十年裏,新興經濟體很可能仍將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強動力。

在高收入經濟體之中,同樣有理由期待,美國的增長在任何給定年份都將快於歐洲和日本。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人口結構更有利,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的技術進步更快。

那麼,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上述預測,來具體評估一下2015年呢?

可以從可能的積極因素開始。

短期預測總是關注需求。但將供給納入其中是明智的。擁有相當多閒置資源的經濟體可以比普通經濟體增長得更快。在高收入經濟體中,擁有最多閒置資源的是那些處於歐元區“週邊的經濟體。如今,這些經濟體可能會以相對較快的速度增長。

由於長期利率處於低位、私人部門資產負債表變得更強健、財政赤字可控,增長提速甚至可能在2015年就會啟動。如果歐洲央行(ECB)能夠使出渾身解數,市場信心或會有出人意料的提升。

另一個積極的供給衝擊將是受危機打擊的高收入經濟體(包括英國和美國)生產率增長回升。這將只是一個小驚喜。積極的供給衝擊還可能出現在印度。印度應該是未來二三十年裏世界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

另一個積極因素是持續的低通脹。它使得貨幣當局能夠保持寬鬆。美國和英國貨幣政策的收緊很可能是緩慢的。在歐元區和日本,政策甚至在朝相反的方向走,因為那裏的通縮恐慌依然強烈。由於中國經濟走弱,中國也在被迫放鬆政策。

最重要的積極因素是油價下跌。IMF博客上一篇有趣的博文主張,油價下跌的一個可能結果是2015年全球產出將多增長0.3%到0.7%。更低的油價有助於降低總體通脹和提高消費者的實際收入。如果油價保持低位,這種好處就能持續一段時間。

現在考慮一下可能的消極因素。經驗表明,大型金融危機是最有可能擾亂全球增長的經濟事件。顯而易見的風險似乎是中國的金融崩盤、歐元區的瓦解或者由美元走強、美國利率上升和資本外逃導致的新興經濟體嚴重危機。以上任何一種情形似乎都是可以想像的。

但它們實際發生的可能性都不是很大,這主要是因為在上述任何一種情形中,政策制定者似乎都能夠控制住風險。最大的危險似乎是歐元區解體。歐元區是一項政治基礎薄弱的政治工程。它很可能能夠挺過危機,但也不是板上釘釘。

另一個可能造成嚴重干擾的因素是地緣政治衝擊。但只有在這種衝擊比較大時才會造成嚴重干擾。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YomKippurwar)以及1980年的兩伊戰爭與破壞性的石油危機密切相關。但更近期的恐怖主義襲擊並未對全球經濟造成顯著損害。大國爭端、海灣地區核戰爭或者核恐怖主義則會改變遊戲格局。但自朝鮮戰爭後,大國之間就再未發生過直接衝突。冷戰期間的事實證明,代理人戰爭的經濟結果是可控的。我們只能期望,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新冷戰也是如此。

簡而言之,2015年可能性遙遙領先的結果是全球經濟取得相當不錯的增長。2015年甚至可能成為光景相對較好的一年,尤其是對美國而言。但是,深層結構性挑戰依然存在。

尤其是,我們仍依靠央行來應對我命名為“長期需求不足綜合征的問題。超低利率環境就是最有說服力的證明。隨著中國極高的投資率逐步下滑,需求不足的問題很可能會加重。德國的需求不足使得歐元區危機解決起來異常艱難。

但央行應該還是能夠再應付一年。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