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瑪碉樓資料圖片。
翻過雪山,踏過草原,穿過峽谷,渡過激流,在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境內、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有一方被原始森林覆蓋的“秘境。在這裡,坐落著中國保存最完好的藏族碉樓群落之一——班瑪藏族碉樓群。
6月的一個午後,記者來到藏族碉樓最為集中的班前村。剛進村,就見一座座碉樓面朝河谷,向陽而立,青苔滿墻,木門斑駁。
班瑪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郭海民告訴記者,班瑪藏族碉樓,分為石碉、木碉、混合碉三種,其中石碉最有特色。外墻全用石片砌成,按照類似榫卯的結構,大小相扣、橫豎交錯,使墻體受力均勻,不易裂縫、傾斜。
輕輕推門進入位於村口的一座碉樓,過道漆黑幽長。郭海民說,過去,碉樓一層主要用於圈養牲畜,因此修建得比另外兩層稍高一些。三層碉樓間用木梯相連,由於歲月侵蝕,已難見本色。
碉樓二層是主人的起居室,藏式雕花傢具上精緻的圖案,與碉樓的古樸形成鮮明對比,房間中飄散著酥油的清香。三層則是個小小的經堂,佛像前酥油燈微暗的光,讓人感覺恍若隔世。
“孩子們現在都在縣城上班,也經常說要接我們到縣城去住。但我們老兩口還是喜歡住在老房子裏,總覺得在這裡生活,心裏很踏實。62歲的女主人央金卓瑪笑道。
據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張君奇介紹,班瑪藏族碉樓,藏語稱為“誇日,其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主要分佈在燈塔鄉的班前、科培、格日則等村,其中僅班前村內就有碉樓近百座,大多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
攀上屋頂,眼前豁然開朗。河流緩緩地從山谷間流過,河底的鵝卵石清晰可見,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河對岸的大山腳下是一塊塊農田,山頂則被成片的原始森林覆蓋,在陽光照耀下,森林中霧氣升騰,甚至可以看到雲霧的陰影在地面上緩緩移動。農田間、密林中,一座座碉樓依山而建,猶如傳說中天上的穹廬。
據郭海民介紹,20世紀之前,班瑪曾經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貿易通道——茶馬古道上的重鎮之一,從其縣府所在地賽來塘到西藏的商路,歷史上曾被稱為“賽西古道。來往的商賈,在為班瑪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將四川、甘肅、西藏多地藏、漢、彝等民族的建築風格帶到這裡,使班瑪碉樓既博採眾長,又獨具特色。
“這也是青藏高原上多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一個例證。郭海民說。
張君奇告訴記者,碉樓在建造時,很少吊線、繪圖,墻面能做到無縫、平整、光滑,主要靠工匠的經驗。“因此班瑪藏族碉樓,在藏族建築、民俗研究中,有很高的價值。
據班瑪縣縣長夏吾傑介紹,2011年,班瑪“藏族碉樓營造技藝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2014年公佈的“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班前村名列其中。
墻壁長滿青苔,柱石堅固依舊,在青藏高原腹地的崇山峻嶺中,一座座沉澱著歷史的藏族碉樓,仿佛飽經滄桑的老人,向南來北往的人們講述著茶馬古道上昔日的馬蹄聲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