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地”如何被锁定?流调员抽丝剥茧勾勒疫情传播链条

北京晚报

text

疾控系统流调员抽丝剥茧勾勒疫情传播链条

“新发地”如何24小时内被锁定?

6月11日,西城区确诊1例新冠肺炎患者。6月12日,本市对农贸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开展排查,新发地市场发现环境检测阳性样本40件,从业人员45人核酸检测呈阳性。6月13日凌晨,新发地市场暂时休市,市场周边11个小区实施封闭管理……

从发现第一例确诊病例,到锁定感染“源头”——新发地市场,北京仅用了24小时。下一个24小时内,北京迅速划定新一轮疫情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并迅速开始实施最严格流调,全面溯源。

这宝贵的48小时背后,疾控系统流行病学调查员们争分夺秒地排查,精准细致地核实病例活动轨迹,抽丝剥茧般勾勒出疫情传播的链条,为北京的快速反应争取了时间。

补充流调

“西城大爷”:“我百分之百配合!”

“西城区疾控中心报告1例核酸检测阳性病例。”6月11日凌晨0时30分,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里,当晚的值班医师窦相峰收到了所长的一条信息,办公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对于窦相峰来说,“阳性”二字有些刺眼,“当时,北京已连续56天没有出现本地新增确诊病例,必须捍卫好大家共同坚守的成果……”

窦相峰一刻也不敢怠慢,立即给西城区疾控中心打电话,进一步核实病例的相关情况。凌晨2时,西城区疾控中心送来了病例的样本,进行复核检测,“早上6时,复核检测结果再次阳性,病例确诊。”虽然已过了半个多月,窦相峰对当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接下来,就是要找到病毒的来源。”当天早晨刚过7时,窦相峰就和西城疾控中心的同事乔富宇赶到了宣武医院,熟练地穿上防护服,进入隔离病房。他们要对确诊病例进行补充流调,梳理病例近14天的行程,找出感染来源,追踪密切接触者,“在一间闷热的小屋里,‘三位大爷’开始促膝长谈……”窦相峰打趣地说。

“大夫,我今年就没去过外地,更没接触过什么入境人员,北京这么久没出现过病例了,怎么就被我赶上了呢……”病房里,那位后来被称为“西城大爷”的唐先生闷闷不乐地坐在病床上,紧锁的眉头尽显焦虑,“家里孩子才上小学,我特别怕传染给他……”

“我的同事已经安排您家人到隔离点进行14天医学观察,您别担心。”窦相峰安慰着,“我们就是来帮您解决问题的,有您的配合,我们肯定能快速搞清楚您怎么得的病,排查可能传染的人员,降低更多人被传染的风险。”

“配合!我百分之百配合!”唐先生说。

为了方便回忆,唐先生拿出手机,一遍又一遍地翻看5月30日以来的通话记录、微信聊天记录、支付记录等。根据这些信息,窦相峰梳理出了几个“可疑的点”:他去过家附近的超市、便民菜站、加油站,还带孩子去过丰台区的京荟广场、乐图空间玩,当然也包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只有这几个“点”是远远不够的,窦相峰还需要引导唐先生进行“记忆回放”,将每一天的每个行程细节尽可能完整地还原出来。“我们先把唐先生有记录的时间点一块块搭起来,再反过来叙述给他听,听的过程中,相关记忆会在他脑海里‘回放’,可以帮助他想起更多的细节,补充进现有的记忆框架中。”窦相峰说,比如在调查乐图空间这段行程时,就需要唐先生配合详细回忆出:几点几分和哪两个工作人员换了票,去的哪个服务台验票,在物品存放间里是否接触过其他人;把孩子送进蹦床区后,他和朋友又去了位于地下的台球厅打球,在台球厅里又接触了什么人……

慢慢地,唐先生打开了话匣子,一个个“谜团”被解开,“流调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和病例一起回忆每个具体行程,漏掉一个环节,就有可能导致疫情的扩散。”窦相峰说,为了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他们甚至请唐先生回忆了上一波疫情高峰时的具体行程。

流调溯源

支付记录指向新发地市场摊位

窦相峰和唐先生交流时的信息一直与疾控部门共享。“对于唐先生提到的每个‘可疑的点’,我们都迅速安排了相关区疾控的同事前往进行环境采样和流调溯源,对密切接触者展开调查。”窦相峰说,当时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被他们列为“首要怀疑对象”,6月11日上午就安排丰台区疾控中心前往新发地批发市场采集环境样本、相关人员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查找可疑的感染来源。

偌大的新发地批发市场,有上百个摊位,如何精准找到唐先生接触过的摊位和人员?窦相峰说,手机里的支付记录立了大功,“支付记录可以明确显示出,唐先生6月3日几时几分在哪几个商家消费,虽然付款信息显示的商家名称都是昵称,我们拿着这个昵称去现场问一下,基本上就可以定位到具体的摊位,这为现场流调工作节省了很大一部分时间。”窦相峰说,也多亏了唐先生对6月3日自己去新发地购买海鲜和肉并短暂停留这件事,进行了准确描述,“当天上午8时27分、8时33分、8时37分,分别到三个摊位购买了海鲜,然后又去马路对面的摊位买了肉,有付款记录作为佐证,我们对整个行程摸得很清楚。”窦相峰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唐先生冷静、清晰地回忆出了发病前两周接触的每个人,提供了一份38人的详细名单。

之后,疾控部门将补充流调结果提供给相关部门进行大数据排查,结果显示,每一个流调数据都和大数据排查数据完美匹配。

锁定源头

24小时找出感染来源

究竟是什么让大家最终将感染来源锁定新发地?“这其中,可能也有点运气的成分。”窦相峰笑着说。

就在6月11日当晚,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丰台区一例病例核酸检测阳性,这例就是北京这一轮疫情中确诊的第二例病例。“19时30分,检测机构送来复核样本,23时30分,复核检测出了阳性结果。半个小时之后,6月12日凌晨,丰台区疾控中心对新发地牛羊肉交易大厅环境样本采样检测出阳性。”窦相峰说,“这个时候,感染来源就清晰地指向了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从11日凌晨到12日凌晨,我们只用了24小时。”

窦相峰和同事们立刻整理这两个病例的流调情况,系统梳理了相关数据。6月12日清晨,他与中心现场检验组组长翟曙光立刻带队赶往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现地流调和采样。进入位于地下一层的牛羊肉交易大厅,经验丰富的窦相峰等人立刻察觉到了大厅的“异样”,“里面通风条件非常不好,阴冷潮湿的环境利于病毒存活……”窦相峰说。当天早晨,新发地批发市场地下一层已封闭,通风口和空调也已经关闭,窦相峰和同事们穿着防护服,忍耐着高温,对地下一层再次进行环境采样,对从业人员采集咽拭子。同时,市疾控中心协同9个区疾控中心对市场进行分区环境采样。当天发现40件环境检测阳性样本,45人咽拭子呈阳性。

根据疾控人员流调采样结果,北京迅速行动。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果断封闭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市场周边11个小区实施封闭管理,排查5月30日以来到过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或与市场销售人员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以社区为单位展开筛查……本报记者 李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