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港人不知醫療美容風險 消委會促請港府加強規管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近日調查發現,香港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光顧醫療美容,然而半數曾接受醫療美容的受訪者不知道醫療美容有潛在風險,逾九成受訪者稱不清楚為自己“操刀”的美容師是否是持牌醫師。香港消委會認為,香港在醫療美容服務方面的監管明顯落後,建議政府清晰定義並設立牌照制度,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調查顯示港人對醫療美容一知半解

香港消委會自今年2月起通過電話訪問、街頭訪問及聚焦小組做調查。結果顯示,逾兩成首訪者曾接受醫療美容,其中逾半接受醫療美容的受訪者每月至少進行一次相關療程,購買療程平均花費6600港元。

在接受醫療美容的受訪者中,激光療程最受歡迎,占61.8%;其次是水磨嫩膚,占23.8%;射頻位列第三,占21.9%。

製圖/經濟日報

調查還顯示,港人對醫療美容一知半解。有56.1%接受過醫療美容的受訪者不知道自己曾接受的服務屬醫療美容範疇。有66.5%的受訪者了解合約條款內容,62.8%的受訪者了解潛在風險,而了解負責進行服務療程的人員資格經驗的僅有46.6%。此外,91.3%受訪者表示,曾為他們進行醫療美容療程的是美容師,但并不清楚這些美容師是否涉及“無牌行醫”。

現時僅規定15項醫療美容程序須由醫生處理

近年來香港醫療美容日趨普及,然而因缺乏監管而導致事故頻發。

2012年,4名女子在DR美容集團接受靜脈輸液治療後一死三傷。事故發生后,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工作小組,區分美容服務及醫療程序,對35項引潛在安全關注的美容程序進行分類,將15項涉及體外能量源的程序,包括美白針、冷凍溶脂術等服務,劃爲高風險的醫療美容程序。

然而其他部分具有較高風險的醫療美容程序仍未受監管。

香港消委會表示,今年前10個月共接獲201宗與美容相關的投訴個案,較去年全年增加59宗。

有消費者曾在美容院接受激光療程,期間因感疼痛而要求終止,然而醫生堅持完成整個療程。事後,該消費者發現兩邊脖頸均嚴重燒傷,現正通過法律途徑向美容院追討。

今年前10個月香港消委會共接獲201宗與美容相關的投訴個案,較去年全年增加59宗。資料圖

港府擬立法規管醫療儀器相關事宜

消委會宣傳及社區關係小組主席許敬文表示,消費者很多時候對所購買的醫療美容程序不了解,不知買了甚麼,更對政府界定的醫療美容程序認知十分不理想。他認為出現醫療美容問題,政府、消費者及業界都有責任,建議政府加強規管。

衞生署回覆指,因應微針及其他美容程序中常用的儀器,尤其是可釋放能量的儀器,可被歸類為醫療儀器,由於儀器性質及風險各有不同,因此醫療美容工作小組認為應納入將來醫療儀器規管架構內。

署方表示,港府委託顧問進行的研究今年9月完成,港府正準備立法規管醫療儀器的相關事宜,擬於明年首季向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滙報顧問研究結果及立法建議詳情。

(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