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去不了火星,但可以得到一张去火星的船票!

亚太日报

text

想去火星吗?

虽然火星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在宇宙的尺度上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人类来说,二者还是非常遥远的。机遇号和好奇号这样的火星探测器帮我们拉近了同火星的距离,但到目前为止,还是没人去过火星,也没人肯定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去那里,除了信心满满、要在火星上退休的埃隆·马斯克……

有生之年,我可能也无缘登上火星,不过,我有一张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送的、去火星的太空船票,还印着我的名字。羡慕吗?

2018年5月,我的名字,将和“洞见号”(Insight)火星探测器一起由Atlas V型火箭携带升空,并预计于2018年11月到达火星。与此同时,我还将获得484773006千米的星际旅行里程积分(这相当于坐飞机绕地球飞行大概12000圈的距离)。

让自己的名字和探测器一起去火星?也许你会觉得这只是一个玩笑。但是,这个玩笑还是吸引了数百万人的关注。最终,到2017年11月1日报名截止的时候,有242多万人下载了自己的船票。当然,这些人同时也知道了NASA明年的“洞见号”发射,并会对“自己”的行程保持关注。

活动结束后该网站显示参与人数为2429807人

错过这个活动的朋友们也不要觉得可惜。NASA在活动页面提示,现在仍然可以把姓名和邮箱等简单的个人信息提交上去,这样下一次NASA开展类似的活动时,就会给你发送邮件提醒。

了解我,喜欢我,支持我

NASA不仅是世界上最好的太空探索研究机构,同时可能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科学传播机构。他们拥有非常好的公关团队,非常注意与公众的互动。NASA深知,吸引公众的关注与建造望远镜和发射探测器同等重要,因此才会策划领船票这么好玩的事情。

除了征集大家的名字一起去火星,NASA还会让大家帮着起名字。“好奇号”(Curiosity)的名字就是一个例子。“好奇号”是我们熟悉的火星探测器,其实这个名字不是科学家在会议室闭门讨论出来的,而是面向全美的青少年发起征集,并最终由NASA的一个委员会投票选出来的。当时NASA一共通过网络和信件收到来自全美的9000多个方案,最终胜出的名字“好奇”来自一个叫马天琪(Clara Ma)的12岁女孩。她当时住在堪萨斯州,正在读六年级。作为奖励,她获得了一次去加利福尼亚州参观位于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机会,还亲手把她起的名字写在了正在组装的“好奇号”上。

好奇号火星车

虽然最终只有一个名字获选,但因为这次征集活动,在探测器踏上漫漫征途之前, 就有很多孩子知道,有一个我们人类制造的探测器要被发射到遥远的火星上,并且把火星的情况发送给我们。这无疑会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有朝一日,这颗种子会有萌发的机会,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航天员就很有可能出现在这些参与征集活动的孩子们当中。

不仅是发船票,NASA连大家到达火星之后遇到困难该怎么办都帮大家提前想好。比如说《火星救援》,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得到了直接来自NASA的科学指导。最近几年热播的其他几部太空大片,比如《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也都有NASA的深度参与。NASA的身影出现在这些热映电影中,不仅保证了这些电影的科学性,同时也很好地宣传了自己。

不止是发船票和拍电影,NASA希望通过各类方式让公众能够了解自己的各项工作。开新闻发布会就是NASA的另一个大招。最近几年,每逢有大事,NASA都会卖关子——提前预告新闻发布会,随后在会上公布最新发现。开普勒望远镜发现地外宜居行星、新视野号飞越冥王星等莫不如此。这些发现份量十足,让NASA的新闻发布会变得更受瞩目,也让世界各大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报道发布会的内容。

只有了解,才会喜欢;只有喜欢,才会支持。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对NASA来说至关重要。NASA每年要从美国的联邦预算中申请研究经费,而最终的审批权掌握在美国国会手中。近年来,NASA的科研经费相当紧张,比如说在2013年底,NASA因为缺钱,就提出了一个削减行星科学经费的计划,好奇号火星车和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差点因为经费短缺而被提前终止。以2017财年为例,NASA的预算为195亿美元,貌似很多,但由于项目众多,这笔钱实际捉襟见肘。这样一来,NASA就要想方设法争取更多的资金。如果没有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广泛关注和参与,NASA不可能保住自己的钱袋子。

我们的太空探索越来越好玩

NASA在2017财年的预算是195亿美元,那我们呢?我们国家相关的数据没有披露,据推测是NASA的十分之一,大概20亿美元左右。对于雄心勃勃的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个数字并不充裕。因此,除了要培养未来的航天接班人外,我们也面临和NASA同样的问题——怎样争取更多的预算,去实施那些投入多、见效慢,但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

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曾经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探索星空的天文学家们也一直在公众的视线之外,公众对太空探索的了解和参与几乎为零。不过近年来,随着观念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公众也开始有机会了解、参与太空探索项目。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2015年12月发射升空的我国首颗暗物质科学卫星“悟空号”。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它能借齐天大圣的火眼金睛,去窥探宇宙中暗物质的踪迹。而“悟空”这样一个充满中国气息的名字,就是通过公开征名活动征集而来的。活动一共征集到有效名称32517个,绝对算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最终4名活动特等奖获得者,还获得了亲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观摩“悟空号”发射的机会。

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让我们国家的太空探索看起来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好玩。 我们的科研机构,应该向NASA学习与公众打交道的方式,展示科学有趣的一面。这样,即使公众并不了解复杂深奥的科学原理,也能亲身体验和参与,乐在其中,并慷慨地给予支持。

我们可能去不了火星,但是当一张飞往火星的船票摆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这颗红色星球在向我们招手。不管上面到底有没有水、有没有生命,我们都愿意拿出一点时间,从琐事中抽身,畅想在火星上漫步。这就足够。

(来源: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