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香港電影)訪談:關錦鵬表示香港電影風格肯定和這塊土地相關
新華社香港4月14日電題:關錦鵬表示香港電影風格肯定和這塊土地相關
新華社記者牛琪
姜婷婷
杜博強
“定性香港電影的風格,肯定是和這塊土地有關。”香港著名導演關錦鵬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電影這種文化,可以在別的通俗文化中找到許多痕跡。
作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和台灣電影金馬獎的“雙料”最佳導演,在關錦鵬的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10年。
“那時徐克的電影午夜場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看午夜場,第二天就沒辦法跟朋友討論。”恰逢“新浪潮”年代,電影成為關錦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那個年代的投資人真是百花齊放,他們想拍一些賺錢的電影,但是不會鎖定大潮流,讓你只能這樣拍。”關錦鵬從許鞍華數到王家衛,“大家都在自己能控制的條件下,拍一下市場以外的東西。”
1979年入行的關錦鵬自我評價為“在主流市場以外”,這個風格婉約細膩的男性導演,從1985年上映的處女作《女人心》起,到《胭脂扣》和《人在紐約》,每部影片都在推進著自己的藝術探索。
不過,關錦鵬從不覺得香港電影在今天到了低谷。談及“北上”或“留守”的選擇時,他坦言從未太考慮過這些。
“我1991年後的作品,只有1996年的《愈快樂愈墮落》在香港拍攝,其他都在台灣和內地,比如《阮玲玉》和《紅玫瑰白玫瑰》。”關錦鵬說,那時去內地進行合拍的人還是少數,而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他看來,如今內地的電影市場已發生很大改變,不光有主旋律或歷史電影,《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圖》等影片的出現,說明內地的電影也愈發類型化。
“不過,中國的類型電影要發展好,還需要學習韓國人在創作上的純粹,以及細節鋪排和技術要求。”他說。
作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監製,關錦鵬給這部電影打出7、80分的成績,但對由此被冠名的“青春題材著名監製”,和“女性題材著名導演”一樣,他並不接受。
“我覺得不要給自己貼標簽,原創劇本也好,改編劇本也罷,我需要有想像空間,加上資料收集,找到想拍的人物後,再決定它是《藍宇》還是《胭脂扣》。”他說。
而對香港電影,他情誼更深:“它屬於香港人,我用作品呈現他們的關心和生活的氣味,如果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我覺得是普世的。”“透過電影,我也更認識了香港這塊土地”,關錦鵬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