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興安嶺停伐天然林 中國森工企業亟待轉型

text

新華社哈爾濱4月1日電
題:大小興安嶺停伐天然林
中國森工企業亟待轉型

新華社記者
辛林霞
劉景洋

隨著4月1日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承擔林區經營管理角色的中國兩大國有森工企業——龍江森工集團、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也開始整體從木材生產向森林資源管護過渡。從伐木者到護林人的生產方式變化,促使現行國有森工企業面臨全面轉型。

中國現有四大國有森工企業,即龍江森工集團、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吉林森工集團及內蒙古森工集團,收入大多來自木材生產收益,政府職能相對弱化,林區人稱之為“大企業、小政府”。

此次以黑龍江大小興安嶺林區為主體停伐的兩大國有森工系統,經營管理森林面積1845萬公頃,部分林區多年沿襲政府和企業合一管理體制。

這種既是森林採伐者又是資源監督人的雙重角色,被人形象地比喻為“讓貓守護一條魚”。伊春市木材經銷局局長盧鳳海表示,這一政企不分的體制對資源破壞大,“餓極了是看不住的”。

一名基層幹部告訴記者,雖然中國逐步調減木材產量,但森林超量採伐很普遍,“林業生產很粗放,是個良心活,如果不是專門去查,超採很難被發現。”

此前,森林資源危機和企業經濟危困的顯現,使中國加快林區調整步伐,並拿出千億元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改革的話題在多項規劃和決策中被提及。黑龍江大小興安嶺林區的全面停伐,將國有林區管理體制改革話題再次推到人們面前。

“採伐的任務沒了,森工轉向以營林保護為主,國家給我們的定位,是北方綠色屏障和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林區改革勢在必行。”黑龍江省森工總局局長魏殿生說。

由於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森林可採資源瀕臨枯竭,完全依靠企業利潤的數億元行政管理費用無著落,森工各企業金融機構債務達92億元,林區生產生活基礎設施落後,至少有逾5萬從事採伐相關工作的林業工人面臨轉崗,當地建立起來的以木材為主的產業鏈面臨解體。

記者在多個林場隨機走訪,看到的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人,他們大多表示不願意看到子女再回到林區生活。鐵力林業局30歲的“林二代”閆良說,同學畢業後大多沒回來,林區條件苦,一直想離開這個圈子。

此前由於並未完全“斷奶”,非林接續產業也不盡如人意。一名林業職工毫不諱言,林區整啥黃啥,還是砍木頭來錢快。還有人表示,“狼來了”故事在林區上演多年,以前產業轉型有些是做給上級領導看的,全面停伐後,這些問題將全面暴露出來。

針對現有體制的弊病,中國已有相關政策鼓勵企業改革,林區局試點推進政企分開、企事分開,將企業負擔的社會職能移交地方政府。

“政企分開是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往是林管局收入養政府,政企分開困難,停伐後時機成熟。”盧鳳海說。

林區另一個被關注的林權制度改革近乎處於停滯。2006年,伊春市試點把近處的山林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者擁有國有林地的承包經營權及林木所有權。8年後,由於配套政策未到位,林業職工眼瞅著承包的林子不能動,甚至被風刮倒的木頭任其腐爛也不能採伐,一些人覺得被“忽悠”了。

“就像自己掉地上的錢還不能撿。”桃山林業局參與林改的梁佩和說,當年承諾的“綠色銀行”成為不能變現的死錢,“原來總說人定心、樹定根,老是沒個結果怎麼定?”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林權制度改革設計之初有較全面的考慮,但在推進中並未得到全部執行。應該衝破“利益樊籬”和相關阻力,不要讓林業職工擔負改革成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