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藍建中)北海道大學的研究小組在23日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與韓國和蒙古的研究人員合作,對在蒙古國白堊紀後期(約7000萬年前)地層中發現的恐手龍(Deinocheirus)全身化石進行分析後,發現恐手龍身長達到11米,而且後背張著一張“帆,體形非常獨特。
最早的恐手龍化石是1965年在蒙古國發現的,是其前肢化石,從肩膀到指尖長達2.4米,其學名來自古希臘文的“恐怖的手。由於此後一直沒有發現新的化石,這種恐龍也一直被謎團包圍著。
研究小組分析的恐手龍化石一共有2具,是北海道大學的研究小組2006年和2009年在戈壁沙漠中發掘的。研究人員將這兩具化石組合在一起,展示了恐手龍骨骼的全貌,成體全長約11米,體重約6.4噸,細長的頭部長著喙,背部則有一個很大的“帆。
在化石腹部附近,發現了大量直徑8至87毫米的小石子,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恐手龍用長長的前肢採集植物後,像鳥類砂囊一樣,用吞進去的小石子來促進消化。此外,由於化石腹部還發現了魚鱗和魚骨,研究小組認為恐手龍還在水邊捕魚吃,這也是首次發現雜食恐龍。
研究小組帶頭人、北海道大學副教授小林快次指出:“恐手龍的骨骼像大型草食恐龍一樣有很多空洞,但是背部又具有肉食恐龍那樣的“帆,而後肢又長得像中型草食恐龍,簡直是將各種特徵都組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