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7月13日電(記者呂昂
段菁菁)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生產和消費國,但近年來突出的原材料及製造業產能過剩問題,也令中國大宗商品市場面臨嚴峻挑戰。
在12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資產管理大會暨第二屆中國大宗商品論壇上,多位專家認為大宗商品已告別“黃金時代”,“期現對接”將成為其在網際網路時代的轉變方向,從而能更好地服務現貨、服務實體經濟。
期貨專家、北京工商大學教授胡俞越表示,中國2001年加入WTO以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漲十年,其中80%的增量需求來自中國。不過,“中國經濟的青春期現在已經結束,在青壯年期將會更重視GDP的品質,因此大宗商品也已告別黃金時代、進入買方市場。”
進入買方市場的大宗商品市場,同時也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而這恰恰為大宗商品市場的轉變提供了機遇。胡俞越說,網際網路時代模糊了商品交易的場內場外概念,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使之更開放、平等、便捷。“大宗商品今後的電子化交易,一定要多學習淘寶,吸引‘85後’年輕人來參與,這會是潛在的龐大客戶群體。”
業內人士認為,網際網路時代大宗商品市場交易模式的轉變方向,首先是要找準定位。“大宗商品市場要為現貨服務,不能往期貨上靠,二者要找準定位、錯位競爭。”胡俞越說。
在他看來,目前遍地開花的大宗商品市場,很多學淘寶學得並不好,有一些甚至是零交割、無交割、限制交割的“虛擬炒作”,完全沒有促進物流業的整合,為實體經濟服務。
在找準定位的基礎上,大宗商品市場還要積極推動“期現對接”。鄭州商品交易所原理事長張學仁表示,現貨是基礎、期貨是未來,二者功能互補,實現信息、商品、利潤共享,才會有效推動大宗商品市場的良好發展。
“期貨市場要向下延伸,現貨市場要向上提升,二者之間形成有效、靈活的對接,才能適應當前經濟轉型升級、原材料和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而網際網路時代恰恰已提供了這樣的平臺。”胡俞越認為,傳統產業、傳統金融再也不能“躺著掙錢”了,必須“跑出去掙錢”,這就需要通過網際網路把產業、市場、金融連接起來,從中積極探索新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大宗商品市場在實際操作中還可以嘗試股權合併、聯網交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中心研究員黃運成認為,網際網路時代一定要把平臺做大做強做優,讓更多的投資者和交易者上平臺,而不是熱衷於建平臺,並且聯網交易也可以利用平臺來進行。“集合商流、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使交易環節有機整合,這樣的多層次商品市場對中國來說不可或缺。”
專家還指出,大宗商品市場發展迅猛,還需要監管跟上,明確監管部門和管理辦法,才能把這類市場納入到健康的、規範的發展軌道。胡俞越表示,當前的監管思路亟待轉變,對市場主體來說,“法無禁止即可為”,對於監管部門來說,“法無授權不可為”,這樣才能促進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健康規範穩定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