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記者張栩
蔣旭峰)他沒有博客,卻吸引著一批國際化、高學歷的經濟學家追隨他的言論;他甚少面對媒體,卻是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批准對危機國家信貸救助項目中的關鍵人物;他不是政壇領袖,卻為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維護金融秩序穩定,出謀劃策。
他就是林建海,IMF第一位來自中國的秘書長。“做事認認真真,做人踏踏實實”——這是林建海恪守的信條。
(小標題)為自己是“國際經濟舞臺上的中國人”而驕傲
2012年3月,IMF任命林建海為秘書長。由中國人擔任如此重要的國際金融機構高層,歷史上他是第二位;由中國籍永久僱員擔任秘書長這樣的高級職務,林是第一人。
有人問:“您真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現在還是中國國籍嗎?”
“是啊。我覺得中國護照挺好的。”他回答。
林建海出生於浙江省溫州樂清磐石鎮。作為一個江南水鄉裁縫的兒子,通常有幾種出路:子承父業、外出打工或者摸爬滾打成文化不高、黃金滿屋的商人。
事實證明,讀書成就了如今的林建海。而在那個年代選擇讀書,需要付出一家人非凡的勇氣和代價。
林建海初中時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在家務農一年半後,當地首屆高中開學,他渴望繼續上學。可是當時入讀資格不是擇優錄取,而是需要人民公社推薦。
村裏可以推薦一名學生上高中唸書,還有一個工作指標:小學老師--這對成績優異、初三已經畢業的姐姐來說,非常合適。
磐石鎮給林家一道選擇題:只能二選一。
最終,姐姐放棄了教書,換取了林建海讀高中的資格,才有了他日後進入北京對外貿易學院(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讀書、最終全校出國考試第一名的故事。
林建海至今不忘姐姐做出的犧牲。每次回家省親,他都專門看望姐姐,並帶著全家旅遊。他們還記得,小時候圍著父親母親坐在一起時,父親喜歡指著大姐說,你要讀北大;指指林建海說,復旦;指著妹妹說,同濟。將來還要出國留學。如今,全家的付出有了回報,父親的夢想在林建海身上照進了現實。
“中國是養育我的故鄉,作為一個工作在國際經濟舞臺的中國人,我感到驕傲。”林建海說。
(小標題)“希望IMF有更多中國面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立於1944年7月在。IMF的主旨是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貨幣合作,推動國際貿易發展、高水準就業和可持續經濟增長,減少世界上的貧困。它的經濟監督範圍如今已從最初的國際收支狀況,擴大到各成員國的貨幣、財政和金融政策。
IMF近些年從新興國家招聘了許多各類人才。現有中國職員已超過120人。他們有的是應屆博士畢業生,有的具有豐富的在中央銀行或其他行業的從業經驗。每年還有一部分中國職員是從中國直接招聘來的。
林建海說:“我希望能在IMF裏,見到更多來自中國的經濟學家。過去中國欠發達,教育水準偏低;但是現在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化人才不斷涌現,在IMF內看到更多的中國面孔不奇怪。”
在林建海的眼中,雖然IMF的待遇也許不能和華爾街投行相比,但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發展平臺,以深厚的學術功底為基礎,結合了最前沿的政策動向,並積累了豐富的國際經驗供各國借鑒。
(小標題)相信天道酬勤,堅持“做自己”
全年平均300多個大小會議,近3000份會議文件、長度超過十幾萬頁——這樣的工作,既需要週全所有成員國的利益,也需用戰略性的眼光來尋找未來該組織的走向。林建海究竟靠什么勝任這個職務?
“他在基金組織有著廣博的職業經歷,精熟國別和政策工作。他善於在工作人員、管理層和全球成員國之間構築共識,他的這種才幹為執董會開展富有成效的工作起到了關鍵作用”——這是IMF總裁拉加德對他的評價。
“只要是建海遞交的文件,我基本不用看就可以簽字了。別人,我未必能做到。”--這是來自林建海還擔任處長時,他的領導對他的評價。
面對此類褒獎,林建海一貫謙虛:“我不是魔術師,沒有那麼神奇。只不過多花了功夫,想的多一點。”
在林建海的詞典裏,一切成功都源於多付出、多花時間。因為IMF的成員都來自很好的學校,都起碼是博士生。要想出類拔萃,單靠腦袋聰明是遠遠不夠的。
“週末少玩一點、晚上少睡一點。多向老前輩學習,”他解釋說,“不管事情大小,都要做好;不僅做好,還要力爭超越自己。”
林建海不僅工作能力出類拔萃,個人魅力也是有目共睹。在IMF每年員工評價時,林都是最高分——這當然不全是因為他風度翩翩。
“做人要多為他人著想、少為自己打算。”這是林建海尊崇的處世之道。有一次,下屬在報表數據中犯了個不小的錯誤。上級追查下來,林建海說,我是他們領導,他們犯錯責任都在我,請不必追查具體的個人。即使上級追問數周,林建海依然守口如瓶。
“我們內部進行了反思、吸取了教訓,這時候再說是下屬問題,對整個事情進展無益,該下屬也一定會被辭退。”林建海說。
與此同時,謙謙君子的林建海並不喜歡隨波逐流、裝腔作勢。他堅信,“做自己”能夠幫助他在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態、不為瑣事困擾。
“由於在國際組織工作,周圍很多外國友人習慣了邊談事情邊喝咖啡,”他笑著說,“可我確實不愛喝,因此每次我都會直言,免得給自己找罪受--保持‘正能量’很重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