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特约记者 李筱秋
北京时间11月16日,中美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为近年来持续紧张的双边关系降了温,包括小秋在内的忧虑战争与冲突的普通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小秋看来,这次高峰互动的重大意义首先是,定调和平合作互赢仍是中美关系主流,向世界展现,地球头两号强国均有诚意管控分歧、避免冲突。
会晤中,中方领导人说,中美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既办好各自国内的事情,又承担起应尽的国际责任。
中方领导人点明,推动中美各自发展,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包括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在内的全球性挑战,都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要坚持互利互惠,不玩零和博弈,不搞你输我赢。”
美方领导人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他期待一场坦诚和坦率的讨论,此次元首会晤的目标就是确保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不会演变成冲突。
台海局势近期波诡云谲,火药味浓浓,令不少分析人士甚至发出了世界大战与核战争的风险警告。美方领导人这次在会晤时说,美方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美国政府致力于奉行长期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这一表态无疑为台海降温,对近期世界安全局势热点关切之一做出了回应。
会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在华盛顿智库布鲁金斯学会举办的讨论会上说,美方领导人向中方领导人提出了战略稳定对话的必要性,希望建立由两国领导人领导,双方安全、技术和外交领域高级团队参与的对话机制。
沙利文还说,双方领导人在视频会晤中同意探讨进行军控谈判的可能性。他说,美国将多层面加强与中国的接触,以确保两国竞争有“护栏”,不至于演变成冲突。
沙利文说法未得到中方证实。在小秋看来,双方在此次良性互动基础上,尽快建立正式的“信任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机制是当务之急,以确保各自政府、外交、军事单位热线畅通,紧急时刻能够及时刹停战车。
会后,《纽约时报》撰文说,两位领导人都表示愿意以一种避免世界两大强国之间发生冲突的方式处理分歧。仅此一点,基本上足以消除今年两国关系发生重大摩擦的可能性。
其次,会晤中,美方领导人说,不会试图改变中国体制,这是美对华政策重大积极改变。长期以来,美国在政治、法律、文化、价值观等多领域对华渗透、影响,试图改变中国体制。这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负面因素。
美国现任领导人的这一改变,希望能开启矫正对华打压、遏制、颠覆错误政策的新局面,开始真正学会与中国共处、共存。
再次,双方都拿出具体措施,解决具体问题。会前,中美就媒体问题达成3项共识,结束此前所谓“媒体战”。美国恢复给与中国驻美记者一年多次入境签证并解决签证停留期等问题后,中国将给予美国驻华记者同等待遇。
一段时间来,中国驻美记者仅持有一次有效入境签证,严重不便。有的中国记者回国开会、探亲后,就无法再返美工作。因此,这次政策调整,体现了相互尊重与平等互惠。
说完积极面,小秋恶习难改地要泼泼凉水。在焦点问题台湾问题上,中美发生战略对撞的风险不会因为一次会晤得到彻底解决。双方固然共同确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但中方不可能做出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而美方也仍然继续强调坚决反对片面改变现状的行为。
当然,无人指望一次峰会能消除一切矛盾。不必拘泥于这次会晤是否围绕某项具体议题达成共识,而应看到,会晤旨在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大局重新确认了朝向和平合作互赢的方向指引。在小秋看来,这一目标可以说已经达成。
中美建交几十年来,中国人似乎习惯了中美友好合作的大氛围,我们喜欢美国影视、美国快餐、美国音乐,以赴美工作、生活为荣,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读书……因此,近年来对抗、冲突、斗争突然升级,令我等平头百姓瞠目结舌,大惑不解,是正常的。
必须看到,世界格局不可能恒久不变,中美“蜜月”也不可能直到永远。中美乃至整个中西方关系正在经历历史性的剧烈调整。地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不断减少,在这一大背景下,国与国、人与人的冲突升级,不足为奇。
新冠疫情的冲击进一步激化矛盾与冲突。合作抗疫固然仍是主调,相互责难的声音却也不小,这为大国关系的调整增加了难度。
好在,各大国仍然以克制与冷静的态度守住底线,大家仍有共识,必须继续全力避免大规模热战,避免人类重走一战、二战那样的毁灭性老路。
小秋深深感到,这几年,不仅中美,整个世界,每个家庭,每名个体,都难免疲惫、烦恼。人类经不起再折腾,无数全球性棘手问题,等待中美携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克服、解决。
这次中美高峰会晤,话题涵盖经贸、民主自由、能源安全、全球防疫、阿富汗、朝核、伊核,其深度与广度体现了双方的合作诚意。
尽管世界格局已呈多极化,但中美关系仍是所有关系的定盘之星。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对外政策须在中美关系的大局下形塑与调整。因此,这一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性会晤,应当令所有正常人感到欣悦与安慰。
(来源:亚太日报 AP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