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自贸区:地缘融合与体制区别共存

APD自贸区观察

text

【亚太日报 付历非】11月6日,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17次会议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和香港特首梁振英同意重点推进六个方面合作,其中包括共同推进“突出对港澳开放的自贸区申报工作。几天内,粤港澳自贸区方案获批的传言四起。

去年,粤港澳自贸区曾在第二轮各地申建热潮中呼声最高,在经历被叫停、有针对性地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重新理性审视自身定位之后又重回大众视野,虽然具体方案仍不得而知,但突出“对港澳开放的基调已定下,利用港澳带动珠三角经济整合的定位也很明确。

复合定位 侧重珠三角经济整合

粤港澳三地在地缘因素上相互依存度高,且显现出联系日渐紧密的趋势。朱小丹此前也曾表示广东在对自贸区选址、范围、定位、任务和政策等方面进行调研时,也侧重考虑如何利用与港澳毗邻、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优势,以及借鉴香港的贸易自由化和高端金融服务业经验,带动珠三角发展。因此,除广州南沙新区和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外,粤港澳自贸区还选择将与香港毗邻的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及紧挨澳门的珠海横琴新区纳入范围。

具体来说,成立4年的深圳前海定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核心在金融创新,并一直按照自贸区战略发展来探索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现阶段已在跨境人民币贷款、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外商股权基金等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做出了有效探索,因而在承担粤港澳自贸区金融革新试点上条件较成熟。

珠海横琴新区优势在紧邻澳门,恰逢今年澳门回归15周年,除向中央争取优惠政策外,澳门近年来逐渐成为内地游客“扫货新目的地,除博彩、旅游作支撑产业外,商贸、会展等产业将成为横琴多元化发展的方向。此外,还将着力研究建立跨境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

而规划建设803平方公里的广州南沙新区由于空间上的巨大优势,与专注于金融的“弹丸之地前海不同,将在制造业、贸易、港口、教育、物流、旅游等领域多点开花。

香港入伙自贸区图什么

香港和澳门本身即为自由贸易市场和金融市场,那么为何要特意“入伙粤港澳自贸区呢?

回归17年,香港初时也许曾有疑虑与不安,但在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市场环境的逐步开放后,陆港两地携手共荣的趋势已不可逆。其中,粤港澳的融合对经济的拉动也直接而显著,包括港澳在内的大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已超过伦敦,成为仅次于纽约、东京的世界第三大都市圈。

香港是中国大陆新一轮改革开放不可或缺的窗口,同样的,大陆也成为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的后盾。粤港两地在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优势互补,密切的经贸关系驱动两地经济引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自2003年签署至今不断得到贯彻与完善,仅今年8月签署的补充协议十即推出了15项政策在广东先行先试,对香港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政策累计达79条。此外,在2012年香港回归15周年之际,中央送给香港的39项惠港政策“礼包中有21项是支持粤港合作的。

因此,港澳的加入绝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互惠互利才是粤港澳自贸区的主旨。就像梁振英所说,广东省是香港在经济及社会各方面的最大合作伙伴,广东与香港的合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空间是优势 仍有难题待解

粤港澳自贸区将包括南沙新区、深圳前海新区、珠海琴新区以及广州综合保税区,总共931.385平方公里,到2020年可开发面积达到295.385平方公里,远大于目前上海自贸区所规划的28平方公里。作为区域发展概念,大空间通常意味着人才、物流、资金流通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有益于探索全面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并进一步拓展至新型的现代城市生态系统,因此空间是粤港澳自贸区的突出优势。

巨大潜力待开发的同时,随着粤港合作的深入,一些新课题也浮现出来。首先就是粤港“前店后厂旧合作模式的转变,即简单代工向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等深层次合作的转变,这种变化的背景是两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内地新一轮改革开放,阵痛不可避免。

其次,本轮改革的核心,金融革新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的难度极大,在前海以及上海自贸区已作出的人民币国际化举措是有益探索,但资本账户开放所面临的危险有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前车之鉴,其潜在风险难以预料,但又是大势所趋,因此中国大陆对资本帐开放的探索必然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完全自由开放的香港与开放中的内地的磨合想必也无法轻松愉悦。

另外,还有更为宏观的如战略定位更加清晰化、更好地实现自贸区内管理,以及调动港澳更大的积极性等问题待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