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互聯網+下的回歸 從產品到用戶的歸核戰略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特約作者 江瀚】在“互聯網+”下什么才是企業發展轉型的關鍵?是一輪輪風投的燒錢大戰?是大數據、物聯網的四處出擊?是不看顏值看氣質的產品UI?都不是,從互聯網時代的興起以來,我們被太多的創新名詞所充斥,有例如互聯網+、平臺戰略、移動互聯網等模式創新,也有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創新,一個企業若不能弄幾個名詞來裝飾門面,都不好宣稱自己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但是互聯網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互聯網思維到底又能夠帶來什么?幾乎大部分的互聯網企業參與者都很難說出一個子丑寅卯,用概念將自己武裝成一個仿佛互聯網企業的四不像,這是大部分傳統企業轉型的普遍做法,但是只會用術的企業永遠都無法明白自己仿佛很互聯網卻一步步走向衰亡。正如迅雷看看總裁郝志忠在其《用戶力》一書中論述的:一定要把互聯網當成工具,充分的理解和學習使用互聯網,讓傳統企業的效率和價值得到提升。

所謂互聯網思維,撥開籠罩其外的重重迷霧,我們看到的是互聯網的本質,那互聯網的本質究竟是什么?互聯網是一種載體,是一種工具,即使被賦予了太多的外衣依然不變它工具的內核。作為一個連接你我的載體,他的作用也非常的簡單,這就是聚合,將一切的信息與服務聚合起來;互動,通過互聯網網絡的結合,將人的力量網羅到一起;自由,打破地理與時間維度的束縛,給人以更多的自由;連接,把中介盡可能多的去除,回歸連接的本質。綜上所述,所謂互聯網思維,就是借助互聯網提升提升信息、人、資源的聚合效應,這就是互聯網的本質,互聯網不是萬能的,互聯網+更不可能無所不能,再正確的概念也不能拯救一家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只有歸核才能讓企業煥發生機。

那么什么才是企業的核心,正如剛剛所述,互聯網聚合的只有三個載體,即信息、人、資源,信息是無形的,資源是可控的,那么唯一最可能改變的因素就只剩人。但這個人卻不是傳統企業的所一直論述的消費者,而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用戶。用戶與消費者的區別是什么?消費者是一個群體,對于企業而言他們除了購買產品的一瞬間和企業產生聯系以外,其他時候消費者都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但是用戶則不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產品提出自己的需求,并形成產品的口碑,最終成為改變產品的因素。因此,傳統企業應該放棄大而無用的互聯網概念,真正靜下心來做基于用戶的產品,無論多少耀眼奪目的概念,沒有征服用戶的產品一切都是枉然。那企業到底該怎么做呢?

一、轉變自身。 對于互聯網而言,每個用戶都有著自己鮮明的特征,他們依賴手機,依賴互聯網,缺乏耐心,更不會有研究企業產品的興趣,對于他們而言,10秒鐘用戶就會用拇指投票決定產品的生死,所以這既是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所有人性都將剝去那脈脈含情的外衣,露出最真實的需求。所以對于企業而言,變化就是應對市場趨勢的不二法門,放下身段,從尊重用戶學起,要永遠記住,產品的目的不是滿足用戶的需求,而是如何”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那個”更“字決定了一切,互聯網時代,用戶對企業的要求是:更快、更多、更便宜、更好玩。所以每個站在轉變十字路口的企業必須謹記,用戶需要的不是滿足需求的產品,而是更好地滿足需求的產品。

二、簡單無腦。 相信每一個有從諾基亞轉換到蘋果手機的人都會有類似的疑惑,為什么iPhone沒有說明書。這就是工業化思維與互聯網思維真正的異同,因為用戶不是工程師,他不需要繁雜的技術體現,他只要好用。人類一旦思考上帝就會發笑?連上帝都知道人類的思考是愚蠢的,那么為什么堅持著工業化思維的工程師還要用自己的思考去設計產品呢?互聯網用戶都是小白用戶,對互聯網產品只要使用,不會思考,不要讓用戶思考,這就是互聯網產品的思維。不強迫用戶,不要讓用戶思考,簡單易操作,不破壞用戶習慣,超出用戶預期,做到上述五點,這就是最好的產品,簡單無腦四字就是可以倚天屠龍的神兵利刃。

三、動則求變。 正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一個產品開發出來再怎么好用都是有缺陷的產品,在互聯網時代的用戶也都是喜新厭舊的用戶,產品一旦放慢了更新,那么離他被用戶拋棄也就不遠了。與其設想一步到位,成為一個偉大的產品,那么失敗也就在眼前,互聯網時代產品需要的是迭代是更新,通過MVP(最小生產單元),不斷的更新迭代,不斷的滿足用戶新的需求,讓新用戶成為老用戶,讓老用戶成為粉絲,讓粉絲成為鐵桿死忠,這就是不斷刺激用戶,不斷給用戶新鮮感的過程,只要去動,不怕失敗,不怕試錯,錯了就改,只要在變就一定能夠有效的get用戶的痛點。記住,在互聯網時代不需要大躍進式的運動,小步快跑才是核心。

四、盈利則收。 如果說前三點是大部分用心做產品的企業都能學到的話,那么最后一點則是無數企業的瓶頸,在互聯網時代,用用戶升估值,用估值換風投,這個模式沒有人會陌生,但是如何將用戶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收益,建成真正的盈利模式,恐怕這是大部分企業無法逾越的高峰。其實,這也不難,總結所有盈利的互聯網公司,模式只有一種,用好的產品免費讓用戶使用,用戶為了得到更好,就愿意付費享受更好的服務,讓被動掏錢變為主動付費,只要這樣用戶的付費意愿就會更強烈,免費也能賺錢,就是這個邏輯。

上述四點,是一個傳統企業要建設用戶體驗經濟的關鍵,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用戶的體驗,企業的本職是生產產品,產品存在的價值是滿足用戶的需求,這是無論什么年代都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抓住這一點,再運用互聯網思維,拒絕空洞的概念,這就是從產品到用戶的歸核之路。

作者簡介:

江瀚 閱讀及寫作愛好者,供職于中國銀聯政策研究室,從事互聯網金融與產業經濟研究,曾發表國際、國內核心期刊論文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