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夏威夷│美國二戰老兵的眼淚

亞太日報

text

文| 亞太日報專欄作者 杜白羽

珍珠港,唯一被命名爲美國國家曆史地標的美海軍基地,成爲世界上唯一可以在同一地點感受戰爭開始與結束的地方。2015年9月2日,我受邀二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

這裏陳列著兩艘曆史名艦,分別代表美國加入二戰戰事的開始與結束。1941年12月7日,“亞利桑那號”在日本突襲珍珠港事件中沈沒,美國宣布加入二次大戰。

1945年9月2日,“密蘇裏號”成爲盟軍在東京灣接受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的受降艦,後于1999年起停泊珍珠港,成爲供人們憑吊曆史和珍視和平的紀念館。

上午9時02分,70年前,日本投降儀式開始的時刻。70年後,美方邀請包括中國、日本等國的各界人士,在“密蘇裏”號上慶祝戰爭勝利。

11位“密蘇裏”號戰艦老兵和12位參加過二戰的美國老兵,在家人的陪伴下,從美國本土各地飛回珍珠港,重返當年戰鬥過的甲板再聚首,紀念勝利與和平。

他們當中,年輕者當年入伍時還不到20歲,70年後已步入銀發蒼蒼的耄耋之年。

“密蘇裏”號象征著二戰結束,也是我新生活的開始,菲利普·康尼從錢包中拿出一張紅色的“投降見證卡”——只有70年前日本投降時在“密蘇裏”號上服役的士兵才有的曆史見證書。

“我一直隨身帶著這張卡片,它記錄了一段我無法忘記的曆史,我希望人類再也不會有類似的經曆。”菲利普說。再過兩天就是他的90歲生日,70年前,他在“密蘇裏”號上慶祝了自己的生日,第二天舉辦了婚禮。

紀念儀式上,特別播放了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降書的影像資料,帶人們回顧了當年戰爭結束的珍貴鏡頭。

91歲的羅伯特·沃茨,特地穿上當時的海軍軍裝。他16歲入伍,在美國海軍服役30年。“您穿著當年的制服,重回當年戰鬥過的軍艦,心情如何?”記者的一句話,竟讓老羅伯特凝噎。

“天那,回想(當年),實在太難了。”老人抑制不住哽咽,他緩了許久才得以繼續開口,“70年前在艦上服役時,我還是個小夥子,當時還不完全理解二戰結束的深刻意義……那一刻,對我來說越來越重要……”

“密蘇裏”號戰列艦,比泰坦尼克還要大,艦身高達20層,全長約270米。經曆了二戰中的硫磺島海戰和衝繩島海戰,以及朝鮮戰爭和1991年的波斯灣戰爭。

在1992年3月退役,至今仍保留著服役期間的各個場景。

在甲板上,近距離觀看大口徑炮,下到船員們的宿舍和食堂來。走進駕駛室,坐上船長的椅子……

當年在“密蘇裏”號服役的雷?莫爾斯幾度哽咽。“我見證了二戰,看到很多善良的人在戰爭中去世。你要知道,回憶戰爭是艱難的,我們從戰爭中走出來,應該更珍惜和平。”

在這些老兵中,還有一些是日裔美國人,看似日本人軀體,實則美國人精神。我問一位胸前帶著“老兵”名牌的老人,他清晰有力地告訴我:“我是美國人,還參加過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

珍珠港事件後,日裔美國人受到歧視,對美國的忠誠也備受質疑。1943年,美國聯邦政府同意組建一支日本作戰部隊遠赴歐洲作戰,他們作戰英勇,成爲美國軍方曆史上獲得勳章最多的部隊。

羅斯福總統在戰爭結束時稱,這些戰士證明了“美國精神注重的是思想與心靈,不是種族和血統”。

老兵逐漸凋零,80周年紀念日,也許將無法再現如此榮景。“密蘇裏”號紀念館講解員邁克爾對我說,“此次紀念日來的老兵,比60年紀念活動時少了許多,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表示,估計是最後一次來參加這樣的紀念活動了。”

作者簡介:

杜白羽,新華社記者。2012年-2014年常駐平壤,其報道爲讀者帶來了不一樣的真實朝鮮,著有紀實散文《我的平壤故事》、隨筆攝影集《朝鮮印象》。

2015年-2016年由新華社公派前往美國國會下屬智庫東西方中心、夏威夷大學訪學交流。

亞太日報獨家推出《我的夏威夷》專欄連載,跟隨白羽的文字感知太平洋“藍色天堂”的多元文化和中美社會文化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