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个孩子”, 可规则面前没有“孩子”只有公民

新京报网

text

据澎湃新闻报道,10月7日,广西涠州岛一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被拍下,引发网友愤怒。监控画面显示,一年轻男子多次用脚踢仙人掌,一连踹了5次后,将一棵较大的仙人掌景观踹断,随后离开现场。附近商户表示,该仙人掌属于景区公司管理范畴,当时两名游客在景区的候车点,该男子在母亲已经明确阻止的情况下,仍然把其中一棵仙人掌踢断了。

事发后,二人已被找到并带回景区,母亲称自家儿子还只是个孩子。目前这对母子已被当面批评教育并赔偿500元。

又是熟悉的“还是个孩子”,又是尴尬的“护犊式辩解”。如果要选一条使用频率最高、最流行、最受父母欢迎的“护犊语录”,那么,非“他(她)还是个孩子”莫属。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他们的孩子似乎永远是个孩子,永远长不大,无论“孩子”犯了哪种错,惹了多大的祸,哪怕是已经违法,一句“还是个孩子”,便可以理所当然地遮羞掩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啥都不是个事。

但在此事中,“还是个孩子”的说辞明显违和,难以嵌入到相关“画面”中,不仅不能起到减轻或消除“孩子”责任的作用,还会引发围观和讽刺,适得其反。

从画面看,这名游客比他的母亲高出几乎一个头,妥妥的一个青年,多次起脚故意踢断景区的仙人掌,绝不是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有的玩法。他的母亲抛出“护犊语录”后,招来一片指责,母子二人也最终承担了相应责任,为不文明行为付出了代价。

诚然,从情感角度考量,子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个孩子,但跳出情感的范畴,在相关的责任关系中,就得依据法律和文明规则来说理、定性,无论是谁,只要触碰了规则底线,都得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总是把某些责任人当个“孩子”。

在民事领域,有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概念,在刑事领域,也有追责年龄线。但在文明范畴中,是没有也不应该有减责或免责年龄线的。换句话说,在文明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孩子”只有“公民”,谁都没有豁免权。

同样是在国庆长假期间,一段“海口家长放任小孩破坏影厅银幕造成影院损失上万”的视频也引发舆论关注。视频中影厅内大部分座位都空着,一个小朋友在空座位上爬来爬去,期间多次用脚踢电影银幕。据报道,被损坏的影厅银幕制作费用在一万多元,影城负责人已联系家长商谈相关赔偿事宜。

一大一小两个孩子,虽然年龄不同,但家长却都因为孩子的行为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也再次给家长们提了个醒,文明教育理应从小抓起,家长们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主要责任,通过言传身教培育孩子的文明意识,教育管束孩子心存敬畏、言有所规、行有所止,这样才能让孩子摆脱“巨婴依赖”,真正长大,在规则社会中找准自己的责任定位和行为边界。

□李英锋(公职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