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80、90后成流动人口主力军 近半留守儿童遭遇过欺凌

亚太日报

text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新生代流动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016年,在劳动年龄人口(16岁-59岁)中,“80后”流动人口比重达56.5%,“90后”流动人口的比重达18.7%,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这组数据来自11月10日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自2010年开始,国家卫计委开展全国范围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组织专家进行人口流动迁移和城镇化政策研究,连续8年发布年度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对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及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建议。

根据报告,2016年流动人口规模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减少了171万人。近年调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先增后减趋势。

自2011年开始,我国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由2011年的2.30亿人增长至2014年的2.53亿人。然而,自2015年起,流动人口开始下降,2015年、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7亿人和2.45亿人,分别较上一年减少568万人和171万人。

对于此种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分析,这是由于近年来国家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的影响。

“比如从国家进一步推进户籍改革,推动一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到出台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相关政策,还有一些城市提出了人口调控的目标,所有这些政策的因素都对人口流动的数量产生了影响。”

报告分析指出,6年来流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有升有降,但仍保持较大比重。“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仍将是我国人口发展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同时,当前流动人口家庭化流动趋势明显,报告称,家庭户平均规模保持在2.5人以上,2人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家庭户占81.8%以上。报告指出,这一特点使得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育、就医、养老的比例不断上升,对相关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需求持续增长。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家庭消费结构较为单一,以食物、住房消费为主。50%的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消费食物6000元/年,人均住房消费中位数为3600元/年。而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医疗消费比例会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也正因此,长期以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据王谦介绍,过去几年里国家卫计委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提升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的获得感。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98.2%的流动人口至少参加一种医疗保险,比前一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比2011年提高2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中有0-6岁子女的育龄妇女孕期建档率达到90%,产后42天内接受健康检查的比例达到83.8%。

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我国的儿童群体也出现急剧变化,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此次报告显示,0-17岁子女随同流动的比重呈上升态势,2016年略达到65.6%。另据2016年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这些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们却遭遇了种种问题。报告指出,流动儿童在学校教育各环节面临挑战;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学校教育和亲情慰藉的双重缺失,心理健康遭到影响。

近年来,随着留守儿童自杀、投毒等事件的爆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均成为关注重点。此次报告中,留守儿童被单列一个专题。

根据报告显示,近90%的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祖辈监护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对身体发育情况了解少,另外,留守儿童每周与父母电话交流时间少于10分钟的比例接近60%。

此外,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较高,为12.1%,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2.9个百分点。其中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率最高,达到23.8%。伤害主要类型包括摔伤、被工具和钝器割伤、烧烫伤等。

报告显示,49.2%的留守儿童至少遭受过一种欺凌,8.4%留守儿童经常遭受过至少一种的比例。接近30%的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有过打架经历,高于非留守儿童。

同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

报告显示,留守儿童异常发生率为11.5%,高于非留守儿童。13.6%的高年级留守儿童在过去6个月内有过有意伤害自己的行为。更为严重的是,初中一年级留守儿童中有人在过去半年内考虑过自杀。

从国家层面看,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级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应对。

2016年2月,国务院出台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倡流入地城市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跟随父母进城,跟父母在一起。另外,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在今年早些时候曾表示,随着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和扶贫攻坚、返乡创业等系列政策的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所下降。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