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菲律賓華文報界有“五朵金花之說,它們指的是在當地出版的5家主要華文報紙,其中之一就是《世界日報》。創刊32年來,《世界日報》始終堅持“立足菲律賓,放眼世界,面對新移民,關心中國的辦報理念,以客觀公正的角度向華僑華人傳遞來自中國的最新信息,同時代表他們向外界宣揚其合理訴求,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日前,在《世界日報》社位於馬尼拉中國城的辦公樓裏,年過八旬的老社長陳華嶽向記者講述了《世界日報》和他本人一路走來的曲折歷程。
篳路藍縷
陳華嶽說,雖然《世界日報》正式創刊於1981年,但這份報紙從某種程度上說是順應中菲建交的大時局而生的。
1974年,致力於促進中菲兩國友好的菲華聯誼會在兩國建交前夕成立。為迎接即將到來的中菲建交,協會希望創辦一份在報道理念上不同以往的中文報紙。但是,當時正處於馬科斯政府的軍事管制時期,政府嚴格限制中英文報紙的出版發行。在這種情況下,菲華聯誼會只好退而求其次,創辦內部刊物《聯誼週刊》,等待時機成熟。
陳華嶽說,雖然中國和菲律賓在1975年建交,但是由於菲政府的新聞封鎖,導致“中國第一任大使來,華人社會大多數人都不曉得,“我們有種使命感要改變這種狀況。
隨著菲律賓政治局勢的變化,創辦中文報紙的機會終於來了。1981年,菲律賓政府解除了長期以來的軍事管制狀態,陳華嶽立即與菲華聯誼會部分志同道合的愛國華僑創辦了《世界日報》。為辦好這份報紙,他離開自己做了近20年之久的律師業,出任報社總經理,此後不久擔任社長一職。
創辦一份華文報紙的願望經過努力終於實現了,但經營好這份報紙又談何容易。陳華嶽說,報紙創辦的頭10年面臨兩大困難:一是報紙長期虧本經營造成的經濟壓力,二是來自中國的采編人員申請工作許可等問題。
峰迴路轉
陳華嶽說:“雖然報紙創辦後的頭10年是困難時期,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因為我們覺得自己走的辦報路線是正確的,這一點我們沒有絲毫改變。這條路線最主要的就是,在涉及中國的報道中堅持公正友善的立場,用客觀報道贏得讀者的信任……因為中菲兩國已經建交,我們在政治上是站得住腳的。
在陳華嶽等人為《世界日報》的生存苦苦支撐之際,菲華社會出現的新情況讓這份報紙的堅守贏得了回報。改革開放後,一批批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涌入菲律賓,他們在當地被稱為“新僑。“新僑的到來給當地傳統華人社會輸送了新鮮血液,也為《世界日報》等中文報紙提供了讀者來源。
陳華嶽說,有潛在讀者是一回事,讓《世界日報》贏得新移民的高度認同得益於該報在關鍵時刻為他們發聲代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有許多初到菲律賓的中國移民為養家糊口而從事零售業等小本生意,這就與本地一些零售業巨頭一度產生了利益衝突。由於菲律賓法律限制僑民經商,這為零售業巨頭打壓這批新移民創造了機會,導致不少新移民被抓。
《世界日報》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用社論等形式公開支持新移民的利益,同時積極為新移民融入當地社會獻計獻策。陳華嶽說:“我們在這件事情上做得很突出,從而與新僑拉近了關係,這種感情紐帶到現在還沒斷。
在被問及為何支持新僑時,陳華嶽說,這一方面是出於同情弱者的心理,另一方面則是身為媒體人的使命感,這促使《世界日報》站出來為他們發聲,當時並沒有考慮到對報紙經營有沒有好處。
以這一事件為契機,《世界日報》得到了新移民的熱捧,發行量和經營收入都節節攀升。此後,《世界日報》在堅持自身特色的同時不斷開拓創新,不僅走出了生存困境,還成為菲律賓第一大中文報紙。
前景樂觀
據陳華嶽透露,當前報社收入不僅能夠支付200多名員工的成本,而且可以實現盈利。那麼在當今的網絡時代,陳華嶽對《世界日報》的未來是怎麼看呢?這份走出過生存困境的平面媒體能夠經受住網絡等新媒體的衝擊嗎?
陳華嶽表示,雖然海外中文報紙普遍面臨這個難題,但他對《世界日報》的未來充滿信心。在他看來,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世界日報》的讀者群是穩定的。首先,老讀者對《世界日報》的忠誠度不會改變。此外,來到菲律賓的中國移民的數量還會增長,而且大部分新移民對網絡等新技術的掌握並不好,在獲取信息時還是習慣於讀報,這就為該報提供了極其可貴的讀者群支撐。
陳華嶽說:“我們是土生土長的中文報紙,當地華人對這份報紙有特殊的感情。《世界日報》已經連續辦了32年,今後還將繼續存在下去。
與報紙生存問題相比,陳華嶽更加擔心的是誰來接棒的問題。他說:“我剛進報館的時候是比較年輕的,現在都已經80多歲了,這種超齡的現象不好。我現在正在加緊培養接班人,希望這些人能快點成氣候,這樣我就可以交棒了。
陳華嶽:菲律賓華人報人、律師、企業家。祖籍福建南安,生於菲律賓奎松省一個近百戶人家的小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