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港敵視蔓延 周街戰場誰吃虧

亚太日报

text

《香港經濟日報》24日刊文《中港敵視蔓延 周街戰場誰吃虧》,以下為全文:

內地小童在旺角街頭便溺事件引爆中港網民罵戰,一方擬發起6月1日「罷遊香港」,另一方回罵「盡管不來」。中港敵視情緒一再升級,街頭隨時變戰場,最終吃虧是誰?

旺角街頭上周二(15日)上演中港大戰,一對內地遊客夫婦讓2歲兒子在街頭大小便,並與路過拍下照片的周刊攝影記者發生拉扯衝突,驚動警方到場,最終男童母親因涉嫌傷人,保釋外出後下月向警方報到。

這宗街頭糾紛涉及敏感的中港矛盾元素,事件經過的片段在中港網站瘋傳,猶如擲下「炸彈」迅即引爆,中港兩方網民互罵不是,劍拔弩張。

內地網民籲「罷遊」 港網民叫好

內地網民發起6月1日後不來港,聲言要「懲罰」港人,港網民亦不示弱回敬「別來最好」。昨日官媒《環球時報》亦就事件評論,指內地夫婦有錯在先,但港人的激烈做法嚴重失當,又指不包容是集體不文明,此說法引起更多港網民反擊。中港雙方互相指摘不文明,火藥味十足。

內地會否大規模杯葛來港?可能性不高,一來當街大小便的行為,即使內地人也未必認同(見表),且對於水貨客或一心來港遊玩的內地人,也未必放上心,但事件反映中港民間的劍拔弩張程度卻令人擔心。

從片段中可見,街頭小便事件由口角變成動手,內地人的態度粗暴火爆,成為導火綫;但另一方面,港人近月對內地旅客也不乏過火行為,在旅遊區示威指罵內地人是「蝗蟲」,扮成紅衞兵高呼返國消費,不也是擺明車馬表示敵視的挑釁嗎?

本港每年內地客數目逾4,000萬,無論是街上或交通工具,也與內地旅客接觸頻繁,難免互有碰撞。內地客認為港人存有偏見,文化差異也難以一時三刻說幾句就可互相體諒,遇上港人也心中有火,所謂包容,需要雙方平心靜氣各讓一步,否則,街頭隨時變中港戰場,又有甚麼出奇?

驅趕遊客的做法,在地球另一邊的德國柏林也有類似情況。柏林圍牆倒下後,遊客人數大增,帶來旅遊收益及職位,迎合旅客需要的店舖如夜店及食肆增加,街坊小店卻結業。當地人抱怨生活受影響,租金物價升,與香港抱怨內地遊客的情況相似。

2012年當地媒體報道,反遊客事情由最初是開玩笑,之後卻愈來愈嚴重,旅客光顧的店舖如酒吧、咖啡店的牆壁被塗上「不要旅客」或「柏林不愛你」等句語,甚至有柏林人指遊客阻塞街道、喧嘩、無知,發起向遊客宣戰行為,包括向旅遊巴擲物、遊客問路時「亂點」等,更有旅客及旅店被擲物攻擊。此舉引來不少批評,被媒體指是愚昧行為,未有顧及旅遊業是當地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不能單靠包容 港府要出手紓怨

排斥遊客的行為固然不智,既毀形象,也漠視社會整體利益。部分內地客的不文明行為如拒絕排隊、隨地吐痰等,令人難忍,可以理解;但對於社會資源分配及因應旅客湧港而帶來的不滿,若化為對遊客的不耐煩,令社會出現更多紛亂,則也並非好事。

柏林人反旅客情況升溫後,當地政府也要出手降溫,如去年7月起,向居住酒店、賓館等旅客徵收「城市稅」,去年底通過法例禁止業主把單位租予短期旅客以紓緩民怨。

本港旅遊承受力並非只是「等多兩班車」問題,港府對此卻仍拖拖拉拉,雖然多番強調不應為內地遊客設上限,但是否應展開檢討如爭議較大的一簽多行措施等。

本港漸多不理智「趕客」行動,不但有失理性,也破壞旅遊城市形象,最終社會要付上代價。包容說得容易,卻不是「降火」良藥,港府眼見中港矛盾升溫,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