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15年17人獲諾獎僅次美國,原因為何

text

【亞太日報訊】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3日獲得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第四位日本人獲此殊榮。2001年,當時只拿到過9個諾貝爾獎的日本,提出要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當時世界為之一笑。才過去了15年,日本已經有17位科學家陸續斬獲諾獎,截止2016年,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2,正往目標徐徐逼近,其奧妙究竟為何。

日媒神預測測

上周《日本經濟新聞》就預測去年獲得蓋爾德納國際獎的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大隅良典將摘得桂冠。

大隅良典 來源:阿波羅新聞

神預測的秘訣之一是通過風向標獎項鎖定可能的獲獎者,他們發現拉斯克獎和蓋爾德納國際獎為諾獎得主搖籃,京都大學教授森和俊和山中伸彌分別在獲得上述兩個獎項後獲得諾貝爾獎。

秘訣二是界定比較可能獲獎的領域,然後鎖定可能的獲獎者。比如2014年,鑽研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日本科學家獲獎,其他年份則是基本粒子物理學或天文學及宇宙論交替獲獎。

15年17位日本(日裔)科學家獲諾獎

雖然是發現了所謂獲獎規律,但日本媒體的神預測更多是基於雄厚的科研實力。

日本諾獎第一人湯川秀樹1949年首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進入21世紀後,獲獎人數共17人之多(包括日裔科學家),獲獎人數僅次於美國排名第2。

日本諾獎第一人湯川秀樹 來源:阿波羅新聞

先定一個小目標:50年拿30個諾獎

日本政府在2001年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提出,要在50年內拿30個諾貝爾獎。200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野依良治曾評論說日本政府提出這樣的目標“沒有頭腦”。但日本政府仍堅持這一目標,並在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內設立了“研究聯絡中心”。

在提出這一目標之前,在諾貝爾獎的百年歷史中,日本僅有9位得主。但在這一目標提出的15年後,日本一共產生了17位諾貝爾獎得主。

政府企業大力支持,重點項目科研經費無上限

日本政府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不斷增加科學技術振興經費。在經濟發展背景下,企業也積極從事基礎研究,很多從事自然科學領域研究的日本企業和大學隨之崛起。

另外,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科研費預算安排納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5年已經是該計劃實施的第四期。日本學術振興會制定的《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公開招募要領》涵蓋人文社會、理工、生物等科技領域,並詳細列出研究項目、研究年限、招募人員資格,研究資金使用方法等。經費金額從500萬日元到2億日元不等,重點項目無上限。

外事兒參訪日本時曾感受過日本大學濃厚的科研文化。當時與東京農業大學校長高野克己交流,他本人仍從事科學研究,而且學校鼓勵學生結合實際開展生活研究,他們當時已經針對福島核泄漏開發出防輻射大米。

日本諾獎獲得者增多,也增加了推薦本國優秀候選人機會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日本科學家獲諾獎也為日本人繼續獲獎奠定良好基礎,甚至是營造了一個“日本諾獎俱樂部”。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15年,一位曾獲諾獎的某日本研究人員透露對於那年的諾貝爾獎評選,他推薦了研究成果卓越的日本人。在日本媒體看來,這暗示了隨著日本人獲獎人數增多,此後獲獎也愈發容易的原因。

據悉,諾貝爾推薦人必須滿足擔任過受瑞典大學或諾貝爾委員會認可的各國大學教授等要求,但若是該獎項得主,則可直接參與推薦。日本獲獎者雖然不一定推薦日本人,但可能性頗高,另外也存在其他獲獎者讓委員們也推薦其他日本人的情況。

鑒於此,日本媒體認為,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日本獲獎熱潮可能還會持續,特別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化學獎,很多日本科學家都是強有力候選人。

獲獎日本科學家 來源:傳送門

但在一片慶祝聲中,也有日本媒體對日本今後的科技發展表示擔憂。

《朝日新聞》的報道稱,此次獲獎的三名研究者他們的主要研究成果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當時日本的科研經費以每年10%至20%的增幅迅速增長,但從2000年開始日本的科研經費投入再無明顯增長。

雖然便於獲獎的良性循環已逐步形成,但不可安於現狀,因為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研究水平顯著提高,在有些領域日本“已被趕超”。日本必須在科學研究領域進一步精益求精,特別是為年輕和中堅研究力量創造良好研究環境,因為諾獎得主研究成果多在三四十歲取得。

(亞太日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