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於香港的“文藝復興”

亚太日报

text

香港知名傳媒人梁文道(左一)、歌手黃耀明(左二)、導演陳果(右二)和《號外》雜志主編張鐵志(右一)相聚暢談。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周雪婷 攝

(亞太日報實習記者 周雪婷)第25屆香港書展於7月16日在香港會展中心拉開帷幕。作為每年一度香港的“文化盛事,今年書展在七日展期內,安排超過300場文化活動,包括講座、讀書會、展覽等,預計入場人次超過100萬。開展首日,香港知名傳媒人梁文道、歌手黃耀明、導演陳果和《號外》雜志主編張鐵志相聚一場講座,暢談香港“文藝復興的現狀和矛盾。

梁文道:香港需要“文藝復興

作為在中港台都頗有影響力的文化名人,梁文道認為,當前的香港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一場文藝復興,“來消解當前香港人偏見和立場。

與六七十年代“包容、混雜的社會氣氛不同,梁文道直言,如今的香港社會變得針鋒相對,“黑白分明,持有某一種態度和立場的人越來越多,而文藝的關注面則變得狹隘而簡單。

他說,如果長此以往,香港便失去很多創作的可能性,原本很大的文藝創造空間也會被不斷壓縮。故此,他近年來倡導支持香港“文藝復興,就是希望呼吁人們找回曾經香港的文藝精神,以文藝的復興成為改變社會的一個起點,讓整個社會更加平和理性,兼容並包。

陳果:愛香港讓“文藝復興成為可能

導演陳果則講述了他所認為的文藝復興達成的關鍵,即“愛香港。

陳果以“香港本土導演著稱,代表作《榴蓮飄飄》、《香港有個荷裡活》中香港本土色彩尤其濃重,今年新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仍將視線投射香港。

經歷著香港電影由盛入衰的年代,陳果強調,香港文藝若想重回巔峰狀態,關鍵是體現香港的本土價值,“我想用我的電影來展示真實的,在香港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我們。

他拿港台兩地做對比,認為近年來台灣的本土電影發展更加成熟,并在不斷反省和進步,反觀香港,具有代表性的、優秀的作品仍然不多。究其原因,離不開整個社會對本土電影的冷淡態度,“關於如何進行文藝復興這個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香港人對於社會的態度。如果你不熱愛你所在的土地,如何復興它?

黃耀明:文藝復興後“有趣的香港

“文藝復興究竟能帶給社會什麼改變?香港文藝復興基金會發起人之一、歌手黃耀明,用“有趣二字回答了這個問題。

在黃耀明的記憶中,香港最有趣也是最有魅力之處,在於香港人的“身份認同。生於60年代的他,自己也經歷過身份認同的迷失,也像很多人一樣,曾有過以“世界公民自居的歲月。

近年來,隨著本土意識覺醒,越來越多人開始強調自己“香港人的身份,而將其他的身份和理念拒之門外。黃耀明說,這使香港“有趣的程度慢慢降低:“在關注政治過後,我們需要文藝來充實自己。在我看來,衡量一個地方是否有趣的標准,不是創造了多少GDP,而是湧現出多少不同特色的文藝先鋒。

兩年前,黃耀明身體力行,和一眾文化人共同創辦文藝復興基金會,通過舉辦夏令營等活動,將更多“世界公民融入香港,共同找回香港曾經的價值,推動香港的文藝復興,希望重拾香港的“有趣和魅力。

張鐵志:“文藝復興與“我們

與本土的香港人所呼吁的文藝復興不同,來自台灣的現任《號外》雜誌主編張鐵志認為,“文藝復興的核心價值在於“獨立——“獨立並非反商業、反政府,而是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不是與政府對抗,而是交流;不是妥協市場,而是征服市場。

張鐵志說,當前香港文藝創作環境並不好,他希望藉助雜誌文藝專題報道、探討嚴肅性的文藝話題,引起大眾對於文藝創作的關注;與此同時,《號外》也記錄香港文化變遷的脈絡,關注香港古舊力量的消亡和新生力量的崛起。

“我覺得我的命運同香港的文藝復興聯系在了一起。張鐵志說。作為外來人,他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到文藝復興的潮流中,他說:“我希望文藝可以豐富每個人的精神世界,讓每個人真實地表達自己,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復興。